【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沐斋]花前月下尽乡愁
  作者:沐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5671
 

  有勇气归乡的,最著名的自然是陶潜,但最潇洒的,还是张翰。张季鹰厌倦了宦游异乡的官场生活,对周围人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而归,而他的借口简单而有力,只不过思念老家的美食:莼菜羹、鲈鱼脍。这个“莼鲈之思”,是最高尚而智慧的乡愁。相形之下,秦朝的李斯就差得远,到得临刑前才想到不如及早归乡“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曾经位高权重的李斯此时想到了昔年在家乡简单安定的生活,可惜悔之晚矣,“简单”不简单,“安定”更不易做到。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又说“余生欲老海南村”,都属不得已的无奈托词。他何尝不想“安”,又几时做得到?求“安”实在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心理基调,也是无数“乡愁”诗的根本渊源。且看孔子的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费孝通讲,他在孔子那些解释“孝”的意义的话语里,感觉到乡土社会的特性了。所谓“心安理得”,儒家认为做子女的,面对父母能够达到“心安”,也便是尽了基本的孝道。为了尽孝,不宜远游;为了理想,不能不远游。在矛盾面前,孔子建议:可以游,但是“必有方”。这个方,不管是地方也好,理由也罢,落脚点其实就在于一个“安”字,能够让父母心安,能够让自己心安,这便是远游之道、离乡之理。这个道理也便是《大学》中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正是缘于怀抱着这样的“道”和“理”,历代的士人走出故土,宦游天涯。所以在那些有关“乡愁”的诗句里,有对父母亲人的牵挂,有对抱负难展的苦闷,有对最初诺言的追忆,有对何处心安的期待与彷徨。当这份情感遇到特殊的时令或物象,诗意也就不得不勃发。比如除夕之夜,一个人的旅馆。

  当时刚走出家门的年轻的白居易这样写诗来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诗中没有对前途的焦虑,只是想家。但年迈的高适遭遇类似的除夕已经太多,他下起笔来便是不同: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高适的乡愁里,更多的是焦灼、悲叹和惶恐,他内心为自己的前途而感到悲戚与不安。诗人的身份和处境不同,外在的时代环境气候不同,诗作里流露出的愁绪就都不一样。比如同样面对月亮,怀想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平静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出来轻健而有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来却如话家常。

  月亮下的幽思都极美妙,但终归显得惨淡经营,这些佳句依然不敌唐诗压卷之作《黄鹤楼》的气势,因为崔颢在诗里不单写出个人的哀乐愁喜,还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当时他登楼,面对的是沉沉落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况味,大概可以跟古诗对接了。《诗经·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子《哀郢》中的“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让读者读出一片烟波浩渺、水汽弥漫来,文字湿漉漉、鲜活活,仿佛嗅得到摸得着,意境却无穷大。

  境界比较大的“乡愁”词也有不少,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本人的格局足够大,所以他写《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他能够气可拿云地写出怀乡的忧思,却荡气回肠,毫无脂粉之气。清朝的纳兰,写乡愁,气魄也傲人,著名的那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但与范仲淹比,缺少了匡时救世的士气,没有范的端正恢弘。顶好的诗句,纵是写一乡一土,也兼容百代沧海;纵然写花前月下,也足以气吞山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19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者对话: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
下一条: ·[杨戈枢]电影里的乡愁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