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话题:年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作者:记者 龚亮勇 游拥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 点击数:11732
 

  春节文化的延续

  已经失去时令意义的春节,生存土壤真的开始萎缩了吗?

  答案却显然是否定的。

  当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时;当各地车站出现黑压压的春运人潮时;当持有不同价值观、生活在社会不同的层面的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天赶着与家人团聚时……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春节的情结在人们心中如故。

  “春节文化仍在传承,在各种观念、价值观冲突剧变的今天,它依然是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仍然是所有中国人心灵的一个归宿。”徐赣丽说,虽然春节习俗不断变化,但是春节合家团圆、好友欢聚、祈福新年等文化内涵一直没有变。

  因为一次意外未能回家的章小俊,也重新认识了春节的意义。“去年没能回家,才发现不能陪伴家人的春节是那么漫长的煎熬,今年一定要回家,哪怕只是与父母一起吃个年夜饭,给长辈们拜个年,也觉得心里踏实。”

  向建亨的三个儿女已经组成了各自的小家庭,但除夕这天,祖孙三代还是要欢聚一堂。虽然少了很多传统的仪式,虽然桌上的饭菜不再具有吸引力,可亲情依然是他们的主题。

  “核心内涵传承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赋予春节以新的内容。”徐赣丽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期盼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更多的是把平常积压的精神压力借此机会寻求解放,所以春节期间休闲、健身,甚至旅游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春节生活。与之相适应,电话短信拜年和餐馆年夜饭难免成为人们的选择。

  其实,春节这个最有人情味的中国人的节日,不仅是百姓的盛典,其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功能。

  徐赣丽认为,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追寻到祖辈的足迹,感受深藏在中华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神,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一股巨大的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便不断凝聚。因为,在宣扬孝道、稳定团结等方面的现实社会功能,春节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正因如此,“保卫春节”的呼声从普通百姓、学者的层面上升到政府高度。

  “对于春节地位的不断加强和假期调整,其实就是政府有意识地留给百姓一个挖掘传承春节文化的空间。”徐赣丽说。

  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春节,被列为“全体公民假日”,放假三天。

  2000年,春节休假时间再次进行调整,移动节日前后的二个周末四天和法定假期三天集中休假,共计7天时间,形成了春节长假。

  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春节放假时间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保卫春节’会带来很多误解。”徐赣丽说。民俗本来就起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当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到年俗中时,移风易俗自然悄悄发生。春节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坚守旧的年俗,而是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从文化上进行选择与弘扬。这样的春节文化,才会具有最鲜活的生命力。

  徐赣丽认为,政府在为春节文化营造宽松的时间、空间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适当举办一些特色年俗活动进行引导。百姓并不缺乏挖掘春节内涵、形成春节新俗的能力,在经历社会转型期的延续与断裂后,春节也将会以新的形式出现。

  我们始终相信,时代可以赋予春节新的内容,但春节的基本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不会变。因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形式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不会变。

  至少,春节里,家庭团聚的习俗相传至今,人们拼搏再累,漂泊再远,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回家。无论是登门拜年,网上拜年还是手机短信拜年,归根结底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12-1-12 9:5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孟婕]追寻过去的年味儿:剪纸风俗盛 皮影戏元宵登场
下一条: ·[陆斯嘉]千幅纸页 见证年画在上海的消失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