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调查:拜年“事小”与“事大”
  作者:陈振凯   摄影/图:王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4 | 点击数:7856
 

  短信寄心声

  (Simon 62岁 退休人员)

  “Simon”是我的微博名。我虽已过花甲,但我孩子常说我已成了“微博控”与潮流达人了。

  已过退休年龄的我,每逢春节都会发大量的短信给我的亲戚、朋友、同事、客户。而且通常我都是原创。

  刚接触手机时,发一些简单的“祝新年快乐”;后来变得追求诗情画意;再后来就学着发彩信,尤其是生肖彩信,带音乐、动画,形式活泼,很有意思。有时发送短信还会根据不同的收信人,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

  吃完年夜饭晚8点钟左右,我就开始忙活发短信,估计到午夜两点才停。由于短信太多,我只能在收到别人发来的短信后再回复。但即便这样,那一晚上也够忙的,得有几百条呢。只能边看电视、放爆竹、吃饭,边发短信。第二天早上起来,手机又会爆棚。看到新短信的符号,会感到一种亲切,来自远方的问候。

  发短信对我来说是得心应手,不过我爱人就不太在行,但她也不甘“落伍”。于是每逢过年,我们都要开个小型“研讨会”,现场教学,指导如何发祝福短信。不过她最终往往放弃——我就编好拜年短信,先发给爱人,然后她再群发。

  时代变化可真快。新的通讯工具改变了空间和时间,距离感一下子缩小了,时间节省了。人和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过,我倒是不常写字了。

  最近呢,我在忙着和我爱人一起研究Facetime,可视通话。而且,还专门配备了便携式无线路由器,用3G上网,速度可快啦。我看,以后过年就可以视频拜年啦。 (本报记者 李志伟采访整理)

  视频传亲情

  (李倩 19岁 学生)

  我来自山东青岛,UBC本科二年级在读,去年的时候来到了温哥华。

  国内春节放假,国外放假则是在圣诞。因为机票特别贵,算上燃油附加税来回一万多块钱(人民币),圣诞假期特别短,性价比又不高,就没舍得花这钱回家一趟。

  等到国内过春节的时候,我这边就又开学了,但温哥华这边华人很多,春节期间和同学一块过的,并没有感到寂寞。但因为圣诞没回国,太久时间没见到爸妈,没吃过爸妈做的饭了,就特别想他们。

  过年的时候,因为时区不一样,我深夜3点就爬起来了,没过多大会儿,国内这边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我一边和家里人用QQ视频聊天,一边开着网页在线看晚会,我爸爸妈妈在家里也用电脑看春晚。

  等到国内新年钟声敲响,我这边才早晨8点,通过视频就向家里人拜了年,特别方便,解决了空间的距离问题。从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没仔细看过他们的脸,现在在视频这端,才有机会仔细端详,才察觉到在我长大的同时,他们却老去了。

  在我们那个大家庭里,我是家里最小的,姑姑舅舅们都宠着我。过年的时候,我没法回去,他们也没法过来,给他们也是在线视频拜的年,聊聊天、拉拉家常、送个祝福什么的。虽然和家里人距离很远,但视频拜年却又让我们从未感觉如此之近,尤其是让我有机会仔细端详他们的脸。 (本报记者 石畅采访整理)

  本版制图 王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30日 03: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春生:春节──传统与现代
下一条: ·[崔普权]腊月与腊八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