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雪花秘扇》Vs.《喜福会》: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
《喜福会》是《雪花秘扇》的导演王颖93年的作品,《雪花秘扇》的制片人邓文迪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多次提到这部影片——“他们(注:指美国人)能看到的中国现代片还是很少的。在美国很多教授电影的课本中,用的中国电影例子,都过去20年了还是《喜福会》。一讲中国妇女的进步,讲中国的风俗习惯,就用这个案例。”《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对比中体现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四个母亲大多在年幼的时候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她们希望逃避和改变,但当她们到了美国社会,奋斗出了另一种人生,于是想给女儿们另一种命运,却发现女儿承袭着自己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自己的悲剧。于是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必须伸出援手,及早阻止女儿重蹈自己的悲剧。这种“命运遗传到下一代”的方式突出了母女之间的血肉连结和对女人命运无可奈何“轮回”的感叹。
《雪花秘扇》也有同样的对长辈和后辈两个时空的描述,一个平行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上海。老同的后裔尼娜和索菲亚——现代版的百合和雪花,在面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复杂的爱情关系和一个无情冷漠、高速发展的上海的同时,努力地保持着她们年少时的亲密关系。但却受到了最严酷的考验,百合必须借鉴过去的教训,必须理解她们祖先之间的联系——那隐藏在古色古香的白色绢扇后的故事,才能成功拯救雪花,否则她们或将永远失去彼此。
两部来自同一导演之手的影片有着类似的情感结构,关注的也都是女人间的亲密的情感连结。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任何一种情感又何尝不是呢?
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
【结语】以民俗为题材的电影常常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电影里,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挂红灯笼”、《红高粱》里的“颠轿”等风俗,虽然后来被指为“伪民俗”而饱受国内专家学者的诟病,但不可否认是,张艺谋通过这些的民俗符号,让西方观众更好地能理解了“红灯笼”里蕴含的中国妇女在礼教和男权压迫下绝望和压抑、“颠轿”中蕴含的来自民族精神深处的旺盛生命力。在电影之外,民俗通过电影得到更好的被保留和传播的机会,比如《雪花秘扇》中的“女书”,这种特殊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于1982被发现,2004年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2006年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但也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机。相信一部《雪花秘扇》让东西方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并了解了这一既有趣又神秘的民俗。
当世界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回望过去,也许真的是认清当下的最佳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娱乐 2011-06-27 09:33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