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但凡接触过民俗学的人,对刘魁立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7月17日,在“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举行前夕,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先生不顾旅途劳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气质儒雅,谦虚和善,说话中气十足,若不是那一头白发,很难想到他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言及对青海的感受和印象、神话与现实的关联、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等话题,刘魁立先生侃侃而谈,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让人为之折服。
记者:您以前来过青海吗?请您谈谈对青海的感受。
刘魁立:我来过好几次,最早是在1983年。那时的青海,看起来有点荒凉,城乡的面貌也很土,但是青海人建设家乡的实干精神和吃苦精神,着实让我感动。
最近这几年,青海是一年一变样,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青海的发展,再恰当不过,你看看西宁,几乎有了大都市的风采。而且,我也去过青海的不少地方,青海真的太美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青海,真是名不虚传。
当然,青海有一样东西是自始至终没变的,那就是青海人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姿态,这也是我好多次来青海的最直观感受。这几年,随着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经贸、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青海很好地向外界展示了自信的姿态,以一种开放的胸怀走向世界,这是很重要的。总之,在青海,你能时刻感受到一股朝气,一种精气神。
记者:在这次学术论坛上,您会发言吗,打算讲些什么?
刘魁立:会,我是作会议的最后总结性发言。因为有些东西还需要完善,所以我先谈谈对这次学术论坛的一些认识。举办这样的高端论坛,我觉得相关领导和组织者的战略眼光很高,昆仑文化作为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地域性的,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论坛关注的是昆仑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在国际学术的层面和人类神话的语境中,去讨论和发现昆仑文化及昆仑神话的价值,意义深远。
这次学术论坛,来的都是国内和世界的顶尖专家和学者,通过这样的高端交流,会进一步提升昆仑文化和昆仑神话的影响力,同时将扩大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个双赢。
记者:请您谈谈对昆仑神话的认识。
刘魁立:关于昆仑神话,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教授很有研究,我研究得不是很深。昆仑神话是世界两大神话的主体神话,和希腊神话齐名。昆仑神话主要记载了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其产生、流传过程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古今中外诸多专家学者公认,青海不仅是江河之源,而且是昆仑神话之源,中国各民族的很多生活习俗都在昆仑神话中得到反映,昆仑神话中的核心人物女娲、盘古、西王母等均与青海的昆仑山、扎麻隆凤凰山、青海湖、长江、黄河、湟水河、祁连山有密切联系。
记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代神话对于当下的意义或者说价值有哪些?
刘魁立: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世界各地的神话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民族间彼此认同的标志,也是同胞间沟通情感的纽带。如果有了这些神话,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益于民族精神的培育。
具体到昆仑文化,我觉得它在世界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对提升青海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地位,意义深远。
文章来源:西海都市报 2011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