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于1981年成立了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下设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文四个理事会;1985年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广西民族贸易经济研究会,广西民族语文学会,1991年成立了广西壮学学会、1992年成立了广西瑶学学会,1996年成立了广西苗学学会,2007年成立了广西侗学学会。全自治区专职和兼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教师等共约150多人。
2.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研究领域大大拓展
民族学研究是以民族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规律,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广西民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涌现出大批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有各民族族称及历史源流研究、少数民族奴隶制社会研究、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研究、少数民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民族关系史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关系研究等,其主要成果有《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李富强、朱芳武著)、《壮族通史》(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著,1988年出版)、《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1996年出版)、《瑶族通史》(奉恒高主编)、《壮族史》(覃彩銮编著)、《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苏建灵著)、《壮族历史与文化》(范宏贵、顾有识等著)、《越史丛考》(蒙文通著)、《瑶族历史与文化》(张友隽著)、《壮族历史文化导论》(美·金丽著,英文版)、《An outlineZhuang History and culture》(壮族历史文化概要,英文著作,李向平编著)、《古南越国史》(余天炽、覃圣敏等著)、《赤雅考释》(蓝鸿恩考释)、《文明的曙光》(蒋廷瑜、彭书琳著)、《历史的足迹》(蒋廷瑜、彭书琳著)、《盘村瑶族》(胡起望、范宏贵著)、《中国瑶族风土志》(蒲朝军、过竹主编)、《金秀大瑶山瑶族史》(莫忍章主编)、《国际瑶族概述》(黄钰、黄方平著)、《广西苗族》(朱慧珍、贺明辉主编)、《壮族土司制度》(谈琪著)、《壮族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忻城莫氏土司500年》(蓝承恩著)、《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黄家信著)、《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韦顺莉著)、《太平天国壮族农民起义》(覃高积著)、《广西壮族革命史》(黄成授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韦玖灵著)、《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黄成授等著)、《同舟论——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黄海坤主编)、《瑶族农民起义史》(邓有铭、盘福东著)、《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覃圣敏主编)、《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范宏贵著)、《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黄兴球著)等。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有《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郑超雄著)、《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郑超雄、覃芳著)、《壮侗语民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谢崇安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覃圣敏等著)、《广西左江崖画》(王古荣、邱钟仑、陈远璋著)。与经济史相结合的有《壮族稻作农业史》(覃乃昌著)、《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稿》(黄雄鹰等著)、《蛮荒稻香》(李富强著)。与哲学相结合的有《壮族哲学思想史》(黄庆印著)。与宗教学相结合的有《壮族民间宗教文化》(玉时阶著)、《壮族图腾考》(丘振声著)、《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著)、《壮族生殖崇拜文化》(廖明君著)、《壮族麽文化研究》(黄桂秋著)、《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广西田阳县为个案》(时国轻著)、《师公·仪式·信仰》(杨树喆著)、《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梁庭望、廖明君著)。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广西民族交往心理》(李秋洪著)。与社会学相结合的有《近代壮族社会研究》(方素梅著)、《守望精神家园——龙脊壮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黄润柏著)、《壮族的性别平等》(罗志发著)、《壮族女性文化》(韦苏文著)、《瑶族石牌制》(莫金山著)、《白裤瑶社会》(玉时阶著)、《泰国瑶族考察》(玉时阶等著)、《泰国瑶人的过去、现在、未来》(泰·阿南达著)、《盘村变迁》(郭维利等著)、《中国白裤瑶》(朱荣等著)。与神话学相结合的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郑坡雄、蓝阳春著)、《盘古文化探源——壮族盘古文化的民族学考察》(覃彩銮著)、《追问盘古——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覃乃昌著)、《岭南神话解读》(农学冠著)。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有《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广西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覃凤余著)。与科技史相结合的有《壮族科学技术史》(覃尚文、陈国清主编)。与文化史相结合的有《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李富强著)、《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覃德清著)、《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周光大等著)、《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张友隽著)、《瑶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毛殊凡著)、《瑶族传统文化》(谢明学、玉时阶著)、《瑶族文化变迁》(玉时阶著)、《壮族古俗初探》(刘映华著)、《壮、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黄庆印等编写)、《南方山居少数民族现代化探索——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研究》(吴承德、贾晔主编)、《壮族干栏文化》(覃彩銮著)、《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覃彩銮等著)、《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吴浩等著)、《中国侗族鼓楼》(杨永明等著)、《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玉时阶、蒙力亚著)、《壮族文化的重组与再生》(邵志忠著)、《壮族悲文化》(韦苏文著)、《中国侗族村寨》(吴浩主编)、《壮族风俗志》(梁庭望编著)。与法学相结合的有《壮族习惯法研究》(陈新建等著)、(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邓敏文、吴浩著)、《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覃乃昌著)、《广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覃乃昌著)、与文学艺术研究相结合的有《壮族文学史》(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著)、《壮族文学发展史》(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著)、《瑶文学史》(农学冠等著)、《仫佬族文学史》(龙殿宝等著)、《毛南族文学史》(蒙国荣等著)、《京族文学史》(苏维光等著)、《壮族文学概论》(梁庭望、农学冠著)、《壮族民间文学概观》(韦其麟著)、《广西民间文学散论》(蓝鸿恩著)、《壮族歌谣概论》(黄勇刹著)、《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著)、《广西民间文学》(韦苏文著)、《岭南文化与百越民风》(农冠品、过伟等著)、《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过伟著)、《壮师剧概论》(蒙光朝著)、《壮剧艺术研究》(韦苇、向凡著)、《壮族舞蹈研究》(金涛主编)、《壮族文学古籍举要》(黄绍清编)、《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上、下,王敏之)、《铜鼓艺术研究》》(蒋廷瑜著)、《壮族铜鼓研究》(蒋廷瑜著)、《壮族审美意识探源》(郑超雄著)、《左江崖壁画艺术寻踪》(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著)、《苗族芦笙》(贾晔等著)、《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审美谈》(朱慧珍、张泽忠著)。与医药学相结合的有《壮族医药史》(黄汉儒等著)、《中国壮医学》(黄汉儒等著)、《中国壮药学》(梁启成等著)、《中国瑶医学》(覃迅云、李桐等著)、《中国瑶药学》(覃显玉等著)。与人口学相结合的有《壮族人口》(肖永孜著)、《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央吉等著)、《中国仫佬族人口》(肖永孜、陈洁莲著)。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丛书·壮族教育史》(李彦福、何龙群著)。民族人物研究有《壮族历史人物传》(范宏贵等著)、《侬智高》(黄现璠著)、《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与弃儿》(白耀天著)、《陆荣廷传》(陆君田、苏书选著)等。词典类有《古壮字字典》(张声震主编)、《壮族百科辞典》(潘其旭、覃乃昌主编)、《壮语词典》(区语委编)、《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壮族部分》(蓝鸿恩主持)、《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广西部分,覃彩銮、雷坚等撰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