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昆仑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昆仑论坛

[赵宗福]昆仑山与昆仑神话
  作者:赵宗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2 | 点击数:11743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先民们以信仰为灵魂、以神格为中心的综合文化体,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辉煌结晶。它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消失,但是它又往往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原型批评学派的学者们甚至认为,一个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均可以从本民族的神话中找到原型。

  中国古典神话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代表作之一,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无可置疑的巨大影响。而综观这些神话,昆仑神话的故事最丰富,影响最大,堪称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精华部分。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幻思遐想。

  “昆仑”在我国早期的文献中写作崐崘、崑崙,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与山是分不开的,因此昆仑神话的核心地望就是昆仑山。因此昆仑神话就是以昆仑山及其相关神话人物如黄帝、西王母为主题的神话,以及与这些神话相关的各种稍嫌零散的神话。如有关昆仑山、昆仑丘、昆仑墟和昆仑上面和周围的神人(如西王母、黄帝、嫦娥、后羿以及群巫等)、神兽(如开明兽、陆吾、三青鸟、窫窳等)、神物(如建木、视肉、火浣布、不死树、琅鞯龋⑸竦兀ㄈ缧浴Ⅴ啡⒀亍⒑釉础⑷跛⒊嗨龋┑纳窕埃褂杏氪嗣芮杏泄氐纳袢巳绻补ぁ⒎恕⒋笥怼⒅苣峦酢⒍豕⒑何涞邸⑴@芍拇倒适拢鹊取?lt;/p>

  从古籍记载和一般人的印象说,昆仑山是一座神圣的大山。这座山不仅是古老神话中的大山,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用“巍巍昆仑”四字来形容中华民族伟岸不屈的人文性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我们民族的发祥地,所以过去人们动不动就说“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可见它在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神圣位置。

  正是因为昆仑山的神圣地位,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向往和追寻着传说和现实中的昆仑山,留下了许许多多通过寻求黄河源头而寻找昆仑山的历史故事。如张骞通西域寻找到“河源昆仑”、汉武帝钦定“昆仑山”,唐代大将李道宗、侯君集追击吐谷浑王而“观河源”,元代都实“三入吐蕃”探询河源昆仑,明代高僧宗泐路经河源专门饮黄河源头水而兴奋吟诗,清代康乾两次钦差考察河源昆仑,纪晓岚奉命编纂《河源纪略》,等等。千万年的历史考察和地理现实证明,黄河源头在青海,昆仑山在青海,昆仑神话的发祥地在青海。

  数千年的文献上不厌其烦地强调,“河出昆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这孕育中华文明的大河的源头就在昆仑山,这也正说明昆仑山才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最初源泉。我们很多人平时喜欢说“大地母亲”,这句话背后的意象便是:大地是母亲的身躯,而突起的大山就是大地的乳房,那么作为众山之王的昆仑山自然是大地最典型的巨乳,难怪从昆仑山流出了黄河等滋润孕育民族文化的河流。

  在今天看来十分神圣的这个“昆仑”在原始意义上首先是一种圆形的混沌迷茫状态。一些古书里直接写作或者等同于“混沦”、“浑沦”、“混沌”、“浑敦”等等。所以神话里的昆仑山便呈现出一派雄伟浑圆、混混沌沌的气象。“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是《山海经》对这座神山的整体概括。虽然上面有众多的神人、神树、神兽等神物,但除了能射十日的后羿,一般人类是上不去的。神话中昆仑山不仅是圆形的,连山上的大铜柱也足足有三千里的周长,而且“周圆如削”。有关昆仑山的一切都是圆的,西王母送给中原帝王的玉璧都往往是玉环,也是圆形的。

  神话昆仑山的男主角黄帝,被历史化以后尊奉得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与另一位传说人物炎帝并称“炎黄”,华夏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但是在最初的神话中,他同样呈现出与昆仑一样混沌的形貌和特质。黄帝在文献中又被称做帝江、帝鸿,浑身混沌没有面目,颜色赤如丹火,长着六足四翼(又说长着四个面孔),一幅“浑敦”(即混沌)的模样。以致于庞朴先生认为黄帝的原型就是青海甘肃地区民间浮渡黄河的羊皮袋,因为是吹胀了气的完整皮囊,所以“混沌无面目”。

  跟昆仑山相对的是不周山,为什么相对?因为一圆一不圆。神话中的共工一怒之下头撞天柱,把另一座山碰得走了形,不圆了,所以才叫做不周山。对人类来讲,如此周圆而广大的昆仑山真是太混沌了,人是去不了,也没有办法看得清说得明的,只好高山仰止,伏地而膜拜了。所以历代皇帝大多都有意无意地不仅向往昆仑,而且还寻找昆仑。实在没办法,把登上明堂祭祀天神的盘旋阁道,起名叫昆仑道。那些修行出家、白日做梦的道家神仙们,对昆仑山的心往更不在话下,编造出了多少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来。昆仑是圆的,登上昆仑山实际上又是在圆梦。总之,他们无非是在“圆”字上做文章,这也正说明“昆仑”的本意是圆,并由崇拜而增加了神圣的意味。

  由于昆仑周圆而浑大,混混沌沌不可分解,逐渐又引申出完整的意思,并演化出了一些新词,譬如“囫囵”。“囫囵”一词不但在书面上仍然使用着,形容学知识不加内化地一骨脑儿地往里装叫“囫囵吞枣”。而且在民间口头上也大量地存活着,青海河湟地区方言中把完整的、没有损伤的东西形容为 “囫囵囵儿的”。不仅用作形容词,而且演化出别的名词,我们日常食品中就有叫“馄饨”的。

  昆仑混沌不开明,所以相应地就有了黑色的意思。这方面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从唐代开始,一些黑奴被贩卖到中国的一些贵族家庭充当家奴,因为他们生得面目黝黑,加之体魄强健,身材伟岸,被称为“昆仑奴”,意思就是黑奴。对个体的昆仑奴,还加上“黑”、“墨”等字样来称谓,如“黑昆仑”、“墨昆仑”等等。正因为昆仑有黑的意思,所以昆仑山也可以叫做黑山。黄河源头雄伟高大的巴颜喀拉山,唐代刘元鼎以实地经过和考察说,此山名叫紫山,即“古所谓昆仑者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紫山”就是黑山,也就是昆仑山。

  昆仑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天”的含义,所以昆仑山实际上也可以叫做天山的。“河出昆仑”实际就是说黄河发源于天山,因而李白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并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艺术想象。处于青海、甘肃省交接的祁连山,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匈奴人的天山,“祁连”在匈奴语中的意思即为天。也正因为如此,历来许多学者认为祁连山就是神话中的昆仑山。

  另外,一些学者还认为昆仑山实际上就是人类生殖崇拜的原型。昆仑山十分雄伟高大,整体结构下狭上阔,有点像倒放的盆子。山上面中间有些凹陷,还有神水。瑶池大概就在这里,琼浆玉液从这里流出,另外黄河等河流也从昆仑山流出。正因为如此,昆仑山被看作是生命之源。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昆仑”二字就是葫芦的同义,是女性的象征。昆仑山本身就是一座月山,女性之山,所以西王母住在上面。

  总而言之,无论是现实的昆仑还是神话的昆仑,昆仑山都是万山之宗,河岳之根,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远古昆仑意象对中华文化有过巨大的影响,所以昆仑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昆仑也是一种积淀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

  对文化多元的青海而言,昆仑不仅是一个地理高度,更是一个文化高度;以昆仑神话为源头的昆仑文化不仅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更有着宽广的包容胸襟。青海的历史是一部民族文化交融史,羌人、匈奴人、汉人、鲜卑人、吐蕃人以及蒙古人、撒拉人、土人、回回人等在这里先后或同时生存,多民族文化交汇互溶,相得益彰。从目前说,青海境内居住着53个民族,其中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6个民族是世居民族,民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加之古老的昆仑神话、神秘的宗教文化、壮丽的山川胜景,特别是当代青藏高原精神、柴达木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感人的人文精神,使之具有了神圣、神奇、神秘,令人神往的“大美青海”特征。昆仑文化以其神圣的文明源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多元,而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文化,也是青海最具有辐射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文章来源:青海社会科学院网站 2011年7月2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神话研究的风景这边独好──访省社科院院长赵宗福
下一条: ·约翰·麦克道维尔:一座心中神奇的山
   相关链接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金鹏程]“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
·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创世神话:以时间和空间为编码,揭开世界的“底牌”
·“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在沪开幕·“不是故事,而是活下去的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揭牌·[王宪昭]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史论析·[刘锡诚]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