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潘定智]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
  作者:潘定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0 | 点击数:14093
 
第三,古朴清新的民间工艺——贵州的蜡染、挑花、刺绣、剪纸、服饰、建筑工艺等都以其制作精美、构图生动、个性鲜明而享誉中外,传遍五洲。贵州是有名的“蜡染之乡”。蜡染艺术从汉到唐盛行于中原,后衰落后以至消失,但却传到相对封闭落后的贵州山区,得以保存,并有发展。蜡染、挑花、刺绣、剪纸各自的材料和制作不同,但创作的纹样图案大体相同。剪纸大都用于刺绣底样,纹样图案自然是同一的。这些纹样图案除一部分为现实符号外,大部分是神秘的象征符号,蕴含着厚重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既是审美符号,也是文化象征符号。汉族龙是图腾、神权、王权的象征,苗族龙为农业文明的吉祥物和保护神,有牛龙、鱼龙、蛇龙、蚕身龙、虾身龙、花身龙、狮龙、飞龙等,形态各异,功能有同有异。侗族的鱼,苗族的蝴蝶和鸟,既是现实审美符号,也是神秘的图腾符号。苗族工艺中的江、河、田园等符号,浓缩了五千年历史生活内容。布依族蜡染,水波纹与水崇拜有关,圆圈纹源于太阳崇拜,龙纹与龙图腾有关,云雪纹与雪崇拜有关,鱼纹与鱼图腾有关。各民族的种种图案,都有其历史的文化内涵,并有神话、传说、祭祀为其注解。图案的创作,就象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那样,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幻想的逻辑”(高尔基如此称幻想的神话故事),以变形、夸张、支解、重组等方式来创作形态,布局构图。牛和龙连体,人首连蛇身,鸟的尾和翅膀居然开了花,一朵花,既像花,又像果,花果同体。这些,打破了时空界限,按人民的愿望和审美情趣来营构心中之象——意象,表达人民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四,神秘粗犷的祭祀舞——舞蹈自古与巫相伴而生,难分难解。传承至今的贵州舞蹈,除直接表现劳动生产和民俗生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巫舞,祭祀舞乃其中主要的一种。苗族的木鼓舞、猴鼓舞、神鼓舞、祭祀芦笙舞,布依族的铙䥽舞、香花舞、刷把舞、打八封,彝族的跳脚舞,瑶族的猴鼓舞,仡佬族的踩堂舞等都是在丧葬祭祀仪式中跳的舞蹈,舞者以其优美沉重的舞姿,除传递审美信息外,更主要传递神秘的宗教信息,它成了祭祀仪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丧葬祭祀习俗是祭祀舞的生态环境(土壤)。彝族的跳脚舞(又叫肯合贝舞,铃铛舞)是在丧葬仪式中为超度亡灵而跳的舞,通过二十余段模拟性或象征性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彝族先民的狩猎、战争和迁徙的过程,队形变幻受制于崇拜观念,具有灵魂安息,驱邪逐鬼之巫术功能。舞蹈伴同物为祭祀所需,如铃铛是神灵的马铃,具有护送神的巫术功能;神杖为神灵指路并驱逐鬼疫;灯笼为灵魂引路。这种舞蹈古老而神秘,祭祀为其基本功能,同时具有审美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舞蹈不断增强审美含量,减弱宗教的神秘色彩;当它被搬上舞台,那就实现了新的蜕变,如木鼓舞、猴鼓舞、跳脚舞、刷把舞等已经过改造,登上了大雅之堂。
第五,古老神秘的傩文化艺术——傩文化是古老的宗教文化传承,它以驱鬼逐疫为宗旨而集古代宗教文化艺术之大成,除傩仪(祭祀)外,还有傩歌(音乐)、傩舞(舞蹈)、傩面具(美术)、傩戏(戏剧)等古老艺术。过去中国傩文化常盛不衰,书简不绝。今天,在发达地区保留较少,而贵州这块边远之地却保留较好较多,这与生态有关。傩艺术是依附于傩祭之中的,因而保留着古朴神奇色彩和浓重的宗教气氛。作为艺术,它又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功能。《周礼·夏官》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事)傩,以索室殴疫。”这是方相氏(大巫师)带着面具跳傩舞,旨在“殴疫”。贵州傩舞尚保存古老的夏禹祭祀的“禹步”。傩舞成了人与神交流沟通的媒价。彝族“撮泰吉”开头的“祭祀”和结尾的“喜庆”、“扫寨”,便是傩祭傩仪,中间的变人戏,具有初步的戏剧形态(萌芽状态的戏剧)。黔东北傩堂戏由巫师表演,演出分三个阶段,开始“开坛”,即请神,最后“闭坛”即送神,中间“开洞”即演正戏,带面具表演,既娱神,又娱人。剧目多为佛教道教的故事和民间传统故事,既表现世俗生活,又有浓重的宗教观念。安顺地戏,开头结尾为傩祭,中间演正戏,叫“地戏”(在平地上演),也叫跳神。内容多为生活戏和战争戏,属军傩范畴。上述各种傩戏都带面具。面具是人们心中之“神面”,是沟通人神的器物。黔东北傩堂戏的面具有正神面具(如唐氏太婆、土地、消灾和尚等)、凶神面具(如开山、二郎神等)、世俗面具(如甘生、安安、梅氏等)、丑角面具(如秦童、秋姑婆等)和牛头马面。安顺地戏面具,有文、武、老、少、女五种类型,俗称“五色相”,眼、耳、口、鼻等造型有一定程式,“男将豹眼园睁,女将凤眼微闭”,眉毛表现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如烈焰”。嘴有“天包地”“地包天”之分。傩堂戏面具古朴、典雅、洗炼,地戏面具繁缛、华丽、丰富。各种面具都具有神奇的狰狞的美。80年代贵州美术创作就是吸收古傩的素材和神思而创作出以野、怪、狂、丑为特征的美术作品,轰动全国,被称为“贵州美术现象”。古代艺术仍具当代神韵。
(3)山花烂漫与“西南来风”
贵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导致贵州民间文艺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各民族各地区各有特点,即使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文艺,也因其表现的内容不同,也具有不同风格。苗族情歌婉转抒情,富于阴柔美,而古歌、叙事诗、飞歌、木鼓舞等却具有大江东去的阳刚之气。侗族是爱美的民族,侗族大歌似潺潺流水,柳舞燕鸣,富于阴柔之美,而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如《吴勉》、《珠郎娘美》,却又柔中有刚。但从总体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艺风格总有它主导的一面。贵州民间文艺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大山的艺术(山花),山地农耕生活内容,富有阳刚之气的艺术风格,却具有突出表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昌雄]民族审美文化论
下一条: ·[方素梅 杜娜 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王宇曦 何潇 俞冰]共富与共生·[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民间文艺发展内在逻辑探微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