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家了。”
行李都还没有放下,乐刚就走到宾馆房间的窗户前,自言自语地这样说。窗外,到处都是树木和草地的人民公园郁郁葱葱,和乐刚二十多年前离开青海时比起来,变化很大。但有很多地方依稀可以和他的记忆对应。
变化很大的不只有人民公园。“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当老师的时候,学校门口还是土路。”乐刚说,那时候除了果洛藏族自治州没有去过,他几乎走遍了青海。这次回来,他发现西宁和青海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在飞机上,乐刚发现有一半的旅客都是来青海旅游的。“从以前的孔雀东南飞,到现在来青海一票难求,说明了青海旅游发展的步伐有多快。”乐刚从旅游谈开去。
打个小旗,在景点拍照留念式的旅游方式,对青海来说过于原始。“从大文化的概念看,我们有很多可以做旅游的资源。”乐刚说,青海必须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他为青海文化旅游资源把了把脉。我们有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什么都有。乐刚看来,别人有的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不像别的地方地么单一。这就是大文化旅游的特点。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种大文化旅游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大家都可以认知的品牌。“这是百年大计,可做大文章。”
乐刚一直在思考这个品牌到底应该是什么。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的召开给了乐刚一个启示。“这不仅仅是一个论坛,它具有更重大的文化战略意义。”乐刚说,这种战略意义来源于青海打造文化品牌的大背景。在这里,昆仑文化的意义将远远超出学术范围。“学术是基础性的核心价值,但我们要在上面架构很多东西,学术才具有现实意义。”
这种意义将在三个层面上对青海产生作用。
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赵宗福,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表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讨论青海文化与昆仑文化的渊源,三江源地区与昆仑山的关系。乐刚说,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考证和明确这些关系。古人给了我们一个如此庞大的文化系统,我们正可以往里面填充新的东西和内涵,使它成为青海的文化品牌。
乐刚看来,神话本身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它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为人服务的。“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就是在昆仑文化大体系中的创造和创新,我们可以凭着想象,在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历史的神话中,再创造,再丰富。这样做,还可以将这种学术会议推向公众,让更多的人知道神话在当代的发展,并把这种发展传播下去。
对于学术和公众的关系,乐刚有自己的见解。他以学界对昆仑山位置的争论为例,“最早的昆仑山的描述,产生于夏商时期。那时候人类的活动范围在渭水流域,很可能到不了现在的青海。”他说,到了唐代,才推测出昆仑山在黄河之源。而明确地知道黄河之源在青海时,已经到了明清。如此看来,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如此较真。“因为,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去和古代神话对号入座,那肯定是对不上的。”乐刚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学者可以关起门来搞研究,怎么研究都可以。但当面对公众的时候,需要指出学术的现实意义。
“建省不到一百年的青海是如此年轻,而昆仑神话又是那么古老,我们要以学者的身份在二者之间做一次对应性的思考!”乐刚说,这次论坛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昆仑文化、昆仑神话和青海的关系变得明晰。(作者:蔡文斌)
文章来源:西海都市报 2011-07-1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