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
  作者:潘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07 | 点击数:22534
 
 
二、女性人类学的发展
 
关于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分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按照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以80年代中期为界,前后分为两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曾被许多研究者采用。仔细研究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女性人类学与女性学一样是以“女性本体”为研究对象,其发展不可避免与“女性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但同时,由于女性人类学也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势必与人类学的发展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笔者认为,二者的作用决定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分期。因此,在以80年代中期为界,把女性人类学分成前后两期的基础上,按照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相互影响程度,以女性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支达到成熟时为界,又可将前期分为两个时期:60—70年代为一期,80年代初至中期为二期。这样,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就分为了三个时期。
1.60—70年代的早期女性人类学讨论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女性主义都以承认现存社会结构是男权的,即女权利益服从于男权利益为理论的出发点,谋求改变现存两性权力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制度,争取女性受教育权、社会工作权、参政权,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社会性别论,或者说社会性别差异论是传统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石。要求男女平等、谋求女性解放,是传统女性主义的灵魂。
受传统女性主义理论影响,早期女性人类学主要关注于有关妇女的从属地位、女性的身份及社会性别角色等方面的研究。罗萨多和兰菲尔主编的《妇女、文化与社会》、(注:Michelle Z. Rosaldo &Louise Lamphere:Woman,Culture & Societ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74.)雷德主编的《迈向妇女人类学》(注:Rayna R.Reiter: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5.)以及尔内斯特纳·佛雷多所著的《女人与男人,人类学家的观点》(注:Ernestine Freidl:Women andMen:An Anthropologist's View,New York:Holt,Rinhart andWinston,1975.)是三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女性主义早期研究的代表作。三部著作都认为妇女的从属地位是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事实。这一时期的女性人类学研究,改变了传统人类学中不重视妇女或社会性别研究的状况,与妇女运动相呼应,更深刻地批判了男性意识和偏见。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早期女性人类学并没有揭示出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文化条件,它只注重女性的研究,而与男性生活的研究相分离,既没有研究决定男女关系的社会复杂因素,也没有把以妇女为中心的研究放入更深、更广的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内涵中去研究。因此,对传统人类学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冲击。
2.自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为女性主义人类学的第二时期。与早期女性主义人类学一样,这一时期仍然受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仍以社会性别论为其基本理论基石。但在70年代中期出版的三本主要理论著作基础上,有了更深、更广的发展。这个时期,以女性主义的观点为基础的研究,对类人猿研究和人类进化研究、对社会生物学的批判和研究以及对语言人类学等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此时的女性主义不再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仅有的现象,它也渗透到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的领域中。
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普遍接受了“社会性别”是由文化建构的观点。这一观点反映在与这一时期有关的母亲角色、亲属关系制度和婚姻等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麦克科马克和斯特拉杉合著的《自然,文化与社会性别》(注:Carol MacCormack & Marilyn Strathem:Nature,Culture and Gende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0.)与雪丽·欧特尔和哈雷特·维特希特合著的《性的含义》(注:Sherry Ortner & Harriet Whitehead:Sexual Mean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这些著作指出性别除了是文化的建构外,也是历史的建构。性别在社会权力关系组合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中与阶级、种族和族群意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人类学在这一时期除对传统人类学的各方面研究产生了影响外,也对人类学的教学产生了影响。1985年,美国人类学学会通过了一项“妇女与人类学教学计划”的项目,目的是重新思考人类学的整个学科,并把女性人类学介绍给更广泛的人们。1989年萨德拉·摩根《社会性别与人类学》(注:Sandra Morgen:Gender and Anthropology:CriticalReview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Washington,D. C.:AmericanAssociation of Anthropologists,1989.)一书的发表,成为女性人类学从第二时期发展到第三时期的一个标志。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性差异论”受到了挑战。首先,以美国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有色人种和第三世界女性在讨论男女之间权力关系时,强调种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她们认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价值网上,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女人所占据的位置各不相同。然而,对传统女性主义真正构成理论威胁的却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潮。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等,帮助人们对客观的文明和文化、主观的自身和主体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思想与女性主义自身的发展一起使女性主义由平等观向差异观转变,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概念被否定了。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西方思想解构了文化,并指出现存的思维习惯、习俗道德等被人们当成“人之常情”的东西并不具有“真理性”意义,而是人为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进而解构了“人”,打破了西方自启蒙时期以来所鼓吹的“人是自然之主体”的观念,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定的政治制度的产物,不是天经地义的。“天赋人权”受到挑战,来源于人权思想的女性主义,随着人道主义的被解构也不得不反思,寻求新的理论观和实践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下一条: ·[杨昌雄]民族审美文化论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