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女性人类学是女性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关于女性人类学的研究,国内刚刚起步。本文着重阐述了国际女性人类学的由来与发展、学科定位、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女性人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和争论焦点。文章认为,了解国际女性人类学、了解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女性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及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对我国人类学和女性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世纪70年代初,随着女性主义(feminism)和女性学(women's studies)研究的发展, 一门新兴学科——女性人类学(feminism anthropology)悄然兴起。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问题,不仅为女性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而且对人类学的研究乃至对整个人文科学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时至今日,女性人类学在西方已渐趋成熟,然而在国内人类学界,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就女性问题研究而言,大多数的研究还仅限于社会学领域具体问题的研讨,而在哲学意义上对女性的本质,即从整体上对女性所作的探讨几近空白,哲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女性学的研究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掌握和应用。因此,了解国际女性人类学、了解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女性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及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对我国人类学和女性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女性人类学是女性学与人类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女性学为了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借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发展女性学的研究,又是在女性主义影响下人类学自身的反思,同时也是人类学对以往民族志中忽视女性现象和用男权思想误读女性现象的一种反省和纠正。它重新把女性放在了“人”的视点上进行研究。亨瑞塔·摩尔的《女性主义与人类学》一书在谈到女性人类学的定义时写道:“妇女人类学中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是女性人类学的前奏。而女性人类学不仅仅研究妇女,更侧重研究性别,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别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注:Henrietta L. Moore: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在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词汇:“性别”和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引申出来的“性别差异”。与这里“性别”对应的英文单词“Gender”,又译作“社会性别”,意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作用、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现象。而这里的“性别差异”是指由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指由于男女生理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女性人类学研究不光是从女性视角对女性的重新认识,同时也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人的重新诠释,通过对女性文化的补写,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化乃至重建人文科学。它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因此,它既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它力图通过对女性生存格局的综合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描述“完整的女性”,进而描述“完整的人类”。
一、女性主义与女性人类学
女性人类学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学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提到女性人类学,便不能不提及女性主义和女性学。
(一)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女性主义”发端于欧美的现代妇女运动,也译作“女权主义”。它首先起因于改变妇女现存生活状况的愿望和要求。最初只是反映欧美发达国家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潮,后来渐渐发展为包括黑人妇女和第三世界妇女在内的世界性的、与父权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提倡用一种特殊的女性视角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并进而重新审视现存知识领域内各种定论的可靠性。它不仅揭示了学术研究中对妇女问题的忽视,重新发现和评价妇女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而且力图树立女性视角的地位,最终改变男性中心文化支配一切的局面,形成一种新的可以与男性中心文化相抗衡的女性文化。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公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把积极参加了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妇女排斥在人权之外,从而直接导致了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1791年,法国著名的女革命家阿伦普·德·古杰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标志着妇女争取妇女权利、寻求男女平等、寻求女性解放的艰苦历程的开始。二百多年来,女权主义者们为争取妇女的参政权、社会工作权、受教育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理论大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妇女理论家,并诞生了女性学这门崭新的学科,使争取妇女权利的斗争进入了理性思考阶段,开始了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三十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