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江晓原]历书起源考──中国古代历史之性质与功能
  作者:江晓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02 | 点击数:23331
 

  六 历书之繁盛及其原因

  历书在唐宋时代繁荣之盛况,可先由敦煌历书之年代分布稍见其大略。现今已知42种年代确切可考之历书,分布于798叫93 A.D.之185年间;此外尚有年代未定之残本至少九份,推而论之,其年代也当大致不出上述185年期间左右,故敦煌卷子中历书平均三年多即有一份。这一事实值得注意。历书固年年皆有,但敦煌卷子并非钦天监档案,而是五花八门,遍及古代文化许多方面,其中出现历书,并没有必然性。况且此处还必须考虑历书这种文献的特殊性质——时限问题:当新岁到来后,去岁历书按理已成废弃之物,不复为人宝爱,其他文献则不会有这一问题。如此而敦煌卷子中仍能平均三年多即保有一份历书,实为令人惊异之现象。若非历书已广泛盛行,且已深人世人日常生活之中,历书保存如此丰富密集殆将不可想象。

  历书繁盛又可从雕版印刷之情况加以考察。敦煌历书大部分为写本,但亦有雕版印本,如唐乾符四年(877A.D.)历书(斯OO六),为现今所见最早雕印历书;又如唐中和二年(882A.D.)历书残页(斯O—O),为当时四川“成都樊赏家”雕印出售之私历。雕印历书在唐时已广泛流行,史籍中提到的印刷地点有长安、四川(成都、梓州)、淮南(扬州)、江东等处,印刷商号有“成都樊赏家”、“上都东市大刁家”等。兹略举唐代私印历书记载三则:

  (太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旧唐书》文宗纪下)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耒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全唐文》卷六二四东川节度使冯宿奏)

  僖宗入蜀,太史历本不及江东,而市有印货者。每差互朔晦,货者各徵节候,因争执,里人执而送公,执政日:尔非争月之大小尽乎?同行经纪,一日半日殊是小事,遂叱去。而不知阴阳之历,吉凶是择,所误于众多矣。(《唐语林》卷七)

  私印历书当然有商业动机,商人抢在朝廷颁历之前先自行编算(当然由民间术士进行)雕印发售,占领市场。“阴阳之历,吉凶是择”,百姓要从中得到日常行事宜忌之指示,他们日常生活已离不开历书,因而市场广大。利之所在,商人乃纷起违法印售。由此不难推知历书在唐代繁盛之状。

  历书在唐代有时又被作为珍物之一种,赐予大臣以示恩宠,兹举一例,《刘禹锡集}卷十二为杜佑作《谢历日面脂口脂表》云:

  臣某言:中使霍子磷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贞元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面脂口脂,……天书下临,睹三光之照耀;玉历爰授,知四时之环周。雕奁既开,珍药斯见。……命轻恩重,上答何阶?无任感 扌卞 屏营之至!

  此为801 A.D.事。此“新历一轴”很可能也是雕印的,因此种颁赐多半不会限对杜佑一人,若同级官员皆有,则数量已不小,自以雕印为便。

  历书之所以在唐代大为盛行,且此后长期不衰,其主要原因,似乎仍当从历书内容中求之。由于唐宋历书实物主要依赖敦煌卷子之奇缘方得保存下数十种,以这些实物为样本考察其内容是否有代表性,对此问题须先略加讨论。敦煌虽自安史之乱后已大体无法与中原直接交通,且中间又有六十年“陷番”时期(787—848 A.D。),但长期保持着汉族政权,成为汉文化之飞地,这可从张氏、曹氏政权世世“遥奉汉家正朔”——虽自行编算历书但仍坚持用中原年号——得到有力说明。再以传世宋宝祜四年会天历书考之,上距敦煌历书中年代最晚者(伯三五O七,993A.D.)已260余年,但两者内容、格局皆大同小异。足证敦煌历书即使出于当地历术家(如翟奉达)自行编算,仍确属华夏传统文化氛围中之产物,其保存传世虽有极大偶然性,但以之为考察对象,所得结论仍将不失普遍意义。

  历书中逐日所注行事宜忌之说已屡见前述,其功能为向世人提供日常行事时趋吉避凶之指导,可不必多论。此外历书还有另一类内容,带有普适性质,可视为历忌之学(中土旧有及佛经所传者,等等)结论规则之摘录,专供读历人举一反三,自窥门径之用。此种内容通常置于历书开首处。前引《雍熙三年丙戌岁具注历日》中“推七曜直日吉凶法”即其一例,同样内容也可见后唐同光二年历书(斯二四O四)等件。此种普适理论内容甚多,比如同光二年历书中讲解多达三十余种神煞直日之宜忌;另有建除十二直之宜忌、不同纪日地支之日的宜忌等,兹各引一小段以见一斑:

  月虚日不煞生祭神,八魁日不开墓,复日不为百事,九焦九坎日不种口及盖屋……

  建日不开仓,除日不出财,满日不服药……

  子日不卜问,丑日不买牛,寅日不祭祀……

  此外尚有讲求修造方向吉凶之九星术(可以伯二六二三后周显德六年历书为例)、将人间姓氏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类依次讲各姓行事吉利年月之“五姓利年月法”(可以同光二年历书为例)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与历日毫无关系者,如同光二年历书中绘有一图,上亘北斗七星,中有冠带持笏神人,身后小童侍立,前一人作跪拜祈祷状,旁有文字云:

  谨案《仙经》云:若有人每夜志心礼北斗者,长命消灾大吉。葛仙公礼北斗法:昔仙公志心每夜顶礼北斗,延年益算。郑君礼斗官长敬,不注刀刃所伤。

  诸如此类。降及明清,历朝所颁历书虽有其大体固定之格式,但种种宜忌之说、择吉之术则仍一脉相承。

  要之,历书之出现,将昔日历忌之学由术士之枕中鸿秘转化为家传户晓常见之物,为世人日常行事提供简明易懂之吉凶宜忌指导,很快成为素来笃信天人合一、讲究在选定之合适时空点上行事的古代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历书繁盛之主要原因,当可由此人手加以珲解。

  参考文献

  ①本文所涉及之秦简日书、楚帛书、汉简历谱、敦煌卷子、唐宋历书及佛经等收据如下版本:

  秦简日书:《云梦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楚帛书: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汉简历谱:《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银雀山汉简释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85、1987。

  敦煌卷子:黄永武辑:《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

  唐显庆三年历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宝祜四年会天历:《宛委别藏》册六十八朱彝尊跋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正文中仅称引其各件标题、年号或通用编号。零星不在上列者及常见古籍则于正文中引用时注明出处。

  ②关于十二直推求之约定及细则,可参阅以下两文: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出土文献研究续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邓文宽:天水放马滩秦简<月建>应名<建除>,《文物》1990(9)。

  ③席泽宗、邓文宽:《敦煌残历定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12)。该文综合前人工作,共考定敦煌历书37种之年份,其中以元和三年为最早。黄一农:《敦煌本具注历日新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新史学》,台北,1992。该文又考定12种,其中五种为席、邓两氏之文所未论及,此五种中有一种(斯O二三O)黄氏推论可能为贞元十四年。

  ④详见江晓原:《天学真原》第六章之Ⅲ、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原载《中国文化》第4期,北京·香港·台北,199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第4期

上一条: ·[江晓原]1645年的《西洋新法历书》
下一条: ·[李松龄]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相关链接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张云莉 张隽波]“节气”考略
·[张云莉 张隽波]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张隽波]明代历书中的节气定位探析·[赵世瑜]历史民俗学
·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卢梦雅]《诗经》中的时间——葛兰言的节日与历法研究
·[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张隽波]清明节:现代节日体系构建的先行者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孔繁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狩猎历法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古埃及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惊人相似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1)·[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
·[罗苹]神话·天文历法·形而上学·[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
·[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水西首座“向天坟”发现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