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兰玉英]成都东山客家方言中关于生命的民俗语言现象诠释
  作者:兰玉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5 | 点击数:14755
 

  清人屈大均在解释“作七”时说:“吾粤丧礼,亡之七日一祭,至七七而终。或谓七者火之数,火主化。故小儿生而七日一变。逢七而祭,所以合变化之数也。予谓人生四十九日而魄全,其死四十九日而魄散。始死之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来复之期,以生者之精诚,召死者之神爽。七七四十九日不复也,则不复矣。”这段话解释了为何做四十九天和为何有回煞以及数字“七”的独特性。数字“七”的变化之“功能”可释砍影子砍“七下”和念咒语念七遍的原因。其中所言魂魄,不独屈大均一人所有。

  灵魂问题来历久远且是带有世界性的现象。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基督教的信徒死了以后的升入天堂,道教的人死后变成漂泊无依的鬼魂,这些是来自宗教的说法。客家丧葬是民间信仰与儒、佛、道耦合的产物。具体到灵魂观来说,民间对生命的灵魂信仰与佛教和道教灵魂观的契合,形成了客家丧葬中为了死者亡灵安息而产生的厚葬习俗。

  东山客家关于生命的民俗语言现象比较独特,其中不乏诗性智慧,进一步追溯那些生命意识和民间信仰产生之由,我们不得不联系深藏其后的万物有灵学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理论是由两个主要信条构成的完整学说。“其中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包括着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上述现象中谈到东山客家人所信奉的童子、月亮、树木、秧根、寄生、龙等物的灵性以及某些语词的魔力,无一不是万物有灵观的产物和残存。

  还得谈谈寄生崇拜的问题。一棵种子被鸟儿吃进肚子里,没有被消化由鸟儿连同粪便拉在了所栖息的大树分杈处,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像其他种子一样发芽长叶,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因为不是长在泥土里,而是寄大树而生,便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且盼望着它能够给亲人和自己的生命健康带来神力。寄生的“神奇”,令人联想“槲寄生”.槲寄生是寄生在其他树上的常绿小灌木。在严冬里,万木萧瑟,惟独翠绿的槲寄生还油然在树桠之间,这是很奇特的现象。你看,这跟前面所说的寄生不长在地里而长在树上的奇特性多么相似!阿伊努人和克尔特人认为槲寄生能治疗百病,意大利人认为槲寄生能使妇女育儿,非洲的瓦洛人认为打仗时带上槲寄生的叶子可以预防受伤。弗雷泽诠释说掌握了槲寄生就是掌握了命运,东山人认为吃了寄生也就获得了生命的能量,尽管时空相异,但对寄生灵性的崇拜相同!

  上述民俗语言现象中反映出的在万物有灵观基础之上产生的诸种生命意识和信仰来自遥远的古代,它是文化的河流在奔流的过程中被冲向岸边的贝壳,用泰勒的概念说是“文化遗留物”.研究这些现象和观念,不但发现了东山客家人今天的部分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回望客家或汉族乃至各民族走过的大同小异的精神之旅。

  东山客家文化是移民的文化。上述习俗和信仰的渊源,既有对客家习俗信仰的传承,又有对当地习俗信仰的吸收。谢重光先生说:“客家信奉的神明多而庞杂,除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天、地、自然物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神明,其属性非佛非道非儒,亦佛亦道亦儒”,上述东山客家人的信仰与客家信仰的共同性不言自明。谢先生说到具体的“树崇拜”、“蛇崇拜”的信仰和“拣骨葬”、“尚鬼信巫”的习俗,在东山客家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胡希张说,“客家人对龙的崇拜比较广泛”,显然“龙根”的名字也源于龙崇拜。至于丧葬习俗很明显地受到了四川当地习俗的影响。其他各种习俗和信仰的源头,限于篇幅,有待来日再论。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资助成果。

  兰玉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文章出处:四川社会科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6-1-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孔祥吉]英年与晚清北京风水热
下一条: ·[李乔]福建宗教信仰与固始入闽密不可分
   相关链接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廖欣梅]制造、远足与生命:蒂姆·英戈尔德对“物”的思考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