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何季民]民国初年易俗记
  作者:何季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5 | 点击数:10416
 


  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打仗之外,头一项革命行动可谓剪辫子,接着就是换国旗,改纪元、过新年、易服饰、废除跪拜、不许再叫大人老爷!从此,过去的奴才与过去的老爷,理论上平等了……

  剪 辫

  为什么头等大事是剪辫子?可看1911年10月24日《民立报》的《短评》:“‘留发不留头',此八旗入关剃发之律令也……今5 V5R6DE7 日革军起事武汉,又劝民人剪辫……革军起事之时,无不首先改变此制。”同年11月12日 《时报》也载:“自汉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

  脑后那条尾巴,被认作了清王朝的标志;所以剪不剪辫子,就成了革不革命、服不服从革命军、当不当我同胞的公开表态。可实际上,辫子问题并非那样简单,清末人们“拜年作揖”,脑后拖弋的大辫子,飘飞着辫绳、辫梢和辫帘--可以想象,这样美丽胡哨,一定也是主人的骄傲;作为男人头顶最重要的装饰,曾有许多讲究,“官派辫子”、“文派辫子”等等。还有“匪派辫子”,又“酷”又“靓”,讲究大辫顶、孩儿发、长辫梢、加大加长的辫穗、灯笼锦或蛇皮锦的辫帘子,下垂过膝窝,抹足花汉冲的头油,洗脸用鹅油胰子,唱着“十三咳”窑调,招摇过市见人便请“罗圈大岔安”.

  辫子变得丑陋,是在大清开放以后,剪辫浪潮从暗到明,从远在外国的华侨、留学生,到清朝官员。剪辫子的原因各有不同,多数与革命无关,如不合国际观瞻、不卫生、太麻烦,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嘲笑、不好看。比如早在1898年,康有为就向光绪皇帝提出过断发、易服、改元主张。赶到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9月,驻美大使伍廷芳提出了《奏请剪发不易服折》,可惜已经晚了。拖了200多年的辫子文化成了大清“国粹”,自然也成了维新革命的对象。

  大清辫子成为文化,就必然有人留恋,何况革命前途一时不明,也怕站错了队。如陈其美一则《通令军人剪辫》:“因剪辫而致冲突之案……皆因不肖军士潜将发辫暗藏帽内,以致人多观望……对于普通人民,剪辫与否,原可听其自然……而军人……不能稍事姑容……如有抗违不遵者,即行追缴饷银,革除军籍,不稍宽贷。”可见,不想剪的也大有人在,至于某名人脑后的辫子是尽人皆知一直拖了好多年才随他死去。

  剪辫子,还引发了国人的“西装头”.过去一根辫子无所谓,一刀剪去了头顶怎么办?要么剃光头,要么一刀齐,好看的“西装头”也便应运而生。

  换 旗

  古代中华,无所谓国旗;有“枪”便是草头王,君即国家,御旗皇旌军旗即是国旗。清末有了现代国家概念,颁布了国旗,却很少见,也很少出版;因为无上尊严,不能轻易使用;另外开始只是为了外交,除了走出国门的海军,也很少要用。长方形,黄色中嵌青色飞龙的国旗,1888年由慈禧太后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正式批准,成了最后的清朝国旗。

  1911年10月10日,革命派在武昌城头“首义”“复汉”,在黄鹤楼扬起了“十八星旗”;200多年的大清皇朝轰然倒塌,令革命党都来不及接管,各省革命军各打各的旗,有“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等等,搞得上海光复时迎接军民无所适从,只好全城悬挂白旗,像是投降。

  临时政府还未成立,1911年11月8日《民立报》就以《改易徽号》为题颁布了“民政总长布告:各地方所悬国旗,须与本民政府一式”;1911年12月18日,《民立报》又以《国旗命意》通告划一国旗式样:“国旗者,为国家之标识,国民之目的,其关系至为重大,若稍有参差,何以光我民国,而壮观瞻?查从前各地所制国旗,皆出自由,奢者用绸纱,俭者用布帛,或大或小,未能一致,不独有玷国体,更何以表我同胞万众一心之至意?刻下东南砥定,胡尘指日海平,自应将国旗统归划一。本都督先行用五色布制就二万方,长英尺九尺,广英尺六尺,合价大洋一元。如有多给价目者,请即向原出售处找还可也。凡我同胞,皆可向下列各商家备价领取,或照式自制亦可。惟不能丝毫有异,俾归统一,而昭慎重。特此通告明华公司、商团公会、商团总会、市政厅、民政厅、闸北自治公所、电报总局、劝业公司、久大军服公司。沪军都督府谨布。”这面“国旗”应当是沪军都督陈其美颁布,未免匆忙,一地之旗当不得一国大任。

  如果各地都自说自话自作主张,国旗将何存?于是赶快统一国旗,1912年1月甫一成立的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决定了五色共和旗作为第一面国旗,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施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1年01月0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徐文堪]千古疑谜《越人歌》释读简介
下一条: ·[汪海波]揭秘蚩尤家园:一座湮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
   相关链接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
·[李明洁]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门神纸马”专藏·[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张勃]“变风易俗,以致太平”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在大韩民国召开的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会议议程中的歌曲、舞蹈、庆典和传统技能
·[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