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们不能忘记回家的路
——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
  作者:记者 王夏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7-28 | 点击数:4769
 


  什么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条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制定保护规划?前天和昨天,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来到杭州,指导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

  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前,身为博导的刘魁立一直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如今,刘魁立终于可以学以致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在他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内涵,因为这些内核的东西损失起来是很快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也随之不同,因此它们就显得更加珍贵。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就在于这些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

  有代表性,更得是濒危的按照计划,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于今年年底公布,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胜算?问及这个问题,刘魁立笑而不答。“我们的要求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具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濒临灭绝。我看了浙江开出的这份初拟名单,这些项目都很有代表性,但是否濒危我就不太了解了”.

  “里面好多项目不仅仅是浙江自己的,更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影响深远。比如龙井茶叶生产技艺,我不知道在现有的茶叶制作过程中还保留了多少,但它显然是杭州人智慧的结晶,对于茶文化功不可没。它的相关文化内涵应该得到非常好的保护”.刘魁立介绍,从目前全国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浙江在保护工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进行得非常好,在对老艺人的寻访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保护传说,要留住认同感在我省的初拟申报名单上,我们还看到了白娘子、梁祝的民间传说。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传说的保护与史诗不一样,像《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有民间艺人代代相流,更有代表性。而民间传说在操作上要多花些脑筋”.前年,刘魁立曾经应宁波方面邀请,为当地“梁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表过意见。他介绍,梁祝是一个口头的传说,对口头文化的保护就是要维持它的原生态,如请原始传承地的老人们口头讲述这个传说,记录民间围绕在梁祝庙搞的婚礼祭祀活动等等,然后从中找出真正需要保护的对象。

  刘魁立说,“人类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得来的,虽然往往不被知识界所认定,但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这些传说,就会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有益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其意义大大超过了保护传说本身”.

  目的是带动全民保护意识泱泱大国,散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数,仅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能够应付得过来吗?刘魁立告诉我们,“普查工作只能是盘清家底,看我们现在还剩下什么。然后再根据普查情况,分别对待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人说一切都应该保护,但实际上并不该这样。我们必须站在现代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值得保存的,什么是可以不要的。全国的普查工作只是一个基础,根据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做接下来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应接不暇,每两年一次的受理申报今后也将改为每年一次的认定”,刘魁立说,其实保护的意义不在于保护对象本身,而在于唤起人们对传统的关爱。“全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保护工程就不再是一个寂寞的工作,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对于建设新的文化事业来说,事半功倍”。

 

  文章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2005年07月23日03:52: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论坛”第一届双年度会议在巴黎召开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