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条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制定保护规划?前天和昨天,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来到杭州,指导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
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前,身为博导的刘魁立一直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如今,刘魁立终于可以学以致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在他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内涵,因为这些内核的东西损失起来是很快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也随之不同,因此它们就显得更加珍贵。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就在于这些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
有代表性,更得是濒危的按照计划,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于今年年底公布,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胜算?问及这个问题,刘魁立笑而不答。“我们的要求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具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濒临灭绝。我看了浙江开出的这份初拟名单,这些项目都很有代表性,但是否濒危我就不太了解了”.
“里面好多项目不仅仅是浙江自己的,更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影响深远。比如龙井茶叶生产技艺,我不知道在现有的茶叶制作过程中还保留了多少,但它显然是杭州人智慧的结晶,对于茶文化功不可没。它的相关文化内涵应该得到非常好的保护”.刘魁立介绍,从目前全国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浙江在保护工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进行得非常好,在对老艺人的寻访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保护传说,要留住认同感在我省的初拟申报名单上,我们还看到了白娘子、梁祝的民间传说。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传说的保护与史诗不一样,像《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有民间艺人代代相流,更有代表性。而民间传说在操作上要多花些脑筋”.前年,刘魁立曾经应宁波方面邀请,为当地“梁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表过意见。他介绍,梁祝是一个口头的传说,对口头文化的保护就是要维持它的原生态,如请原始传承地的老人们口头讲述这个传说,记录民间围绕在梁祝庙搞的婚礼祭祀活动等等,然后从中找出真正需要保护的对象。
刘魁立说,“人类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得来的,虽然往往不被知识界所认定,但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这些传说,就会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有益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其意义大大超过了保护传说本身”.
目的是带动全民保护意识泱泱大国,散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数,仅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能够应付得过来吗?刘魁立告诉我们,“普查工作只能是盘清家底,看我们现在还剩下什么。然后再根据普查情况,分别对待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人说一切都应该保护,但实际上并不该这样。我们必须站在现代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值得保存的,什么是可以不要的。全国的普查工作只是一个基础,根据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做接下来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在应接不暇,每两年一次的受理申报今后也将改为每年一次的认定”,刘魁立说,其实保护的意义不在于保护对象本身,而在于唤起人们对传统的关爱。“全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保护工程就不再是一个寂寞的工作,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对于建设新的文化事业来说,事半功倍”。
文章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2005年07月23日03:52:2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