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上)
——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三把钥匙
  作者:姚大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1 | 点击数:22950
 

  恰好是在公元前500年,《左传》在本年度的记事里载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叫“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古代文字讲究对仗,华、夏互对,“裔”则与“夷”相为对仗。“裔”最原始的意思是衣服的边缘,引申为空间的边缘。孔子在这句话里以“夷”为“裔”,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他的年代,非汉语的人群已经在空间分布上被边缘化了。早已存在的内“夏”外“夷”观念,于是从一种文化观念或文化的态度,进而转换为一种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华夏”占据的只是华北的两大核心地区,那么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回答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华夏诸人群的周围,又分布着一些什么样的人群呢?  

  关于汉语流行区在南方的边界,宋朝人有一项发现十分值得今人重视:“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见宋祁:《宋景文日记》上)。此人虽然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事实,但他的解释却依然受到当日知识范围的局限。他只能说,这是“随方言之便”。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是以什么来分的呢?在东部以淮水分,淮水以北是华北,皆称“河”、称“水”;淮水以南属于南部中国,在那里才有“江”的称呼。再往西的分界,是汉水和秦岭。所以到明朝又有人发现:“秦岭以南之水皆谓之江,秦岭以北之水皆谓之河”(见王樵:《尚书日记》)。结合刚刚讲到的华夏分布地域,不难发现,它恰好与谓水为“河”的地区重叠。可见 “河”与“水”应该是汉语里固有的词汇。“江”字则并非如此;宋人说它是一种“方言”,但它其实不属于汉语方言的词汇。

  现在大部分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家都同意,“江”这个词实际上是当时居住在南部中国的人群对河流的称呼,最初是长江的专名,就像“河”是黄河的专名一样。逐渐地它又从专名变成一个泛指河流的普通名词。凡大一点的河流,只要不是小水小溪,就都叫做“江”。那么它究竟出于什么语言呢?这就需要借助于解开民族史上许多谜团的第二把钥匙,即比较历史语言学,以及多语种文献对读中的审音勘同方法来帮忙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03-20 03: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题║ 《民俗研究》:表演理论研究
下一条: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中)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5年第1期目录·[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民族艺术》:2024年第6期目录·[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民族艺术》:2024年第5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