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上)
——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三把钥匙
  作者:姚大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1 | 点击数:24188
 

  在其西部突然收缩的那个人群的分布区以东,本来有另外一个原始农业文化,就所谓大汶口文化或者说后来的龙山文化(图二)。结果,向东发展的仰韶文化与由东向西扩展的龙山文化,在充分的交流中间产生逐渐融合的趋势。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从华北的原始文化中间,终于产生了由原始的史前文化跨越早期文明门槛的突破,中国早期国家就这样从成百上千的一大群酋邦社会中诞生了。但这里所谓“跨越”,并不像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跨越一个门槛那样简单快捷。我们甚至还无从了解,究竟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时间节段,华北史前文化算是完成了向早期文明的这次跨越。总之它大约发生在公元前第二千纪的上半叶(前2000年至前1500年之间)。而整个的公元前第二千纪,正可以被包括在一般人都熟知所谓“三代”,也就是夏、商、西周的时期内(直到这个千纪的末尾,西周还开始不久;此后它还将有二百三十年的寿命)。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晚商之前,从史前向早期文明的跨越,肯定已经在华北社会内实现了。

图二: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考古文化的“交互作用圈”
【据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6页插图改绘】

  所谓夏、商与西周,往往被今天的人们理解为是三个互相接续的“王朝”。这本不全错。但那时的“王朝”还根本没有秦汉、隋唐、明清这样的专制君主官僚制的国家机器。当时所谓“王”或者“天子”,与秦以后中央政府的皇帝也大不一样;他们无非都是高踞于华北数百成千个“方国”(其中既有早期国家、也当有不少还是酋邦组织)统治者之上的众王之王。另一点需要加以强调是,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所谓三代,乃是此前早已经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的同一大型人群所相继经历的三个统治王朝。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三个“王朝”各自的基本力量,其实是分布在华北三地的三个不同人群(图三)。西周在关中,夏在河南及山西南部,商人的本据地则分布得更靠东面一些。而所谓华夏,就是夏人、商人和周人以及不同程度地受他们支配控制的华北各“方国”人群,经过公元前第二千纪的漫长融合,而逐渐被形塑而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人们共同体。由于他们属于数量很大的一批不同国家,所以又有“诸夏”之称,即“华夏”复数的意思。“华夏”从一个带有复数性格的专名,变成纯粹单数形式,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生的。

图三:“三代”本据地
【据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第393页插图改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03-20 03: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题║ 《民俗研究》:表演理论研究
下一条: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中)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
·[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
·[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