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对郭德纲相声进行语境、观众、表演等层面的分析。本文考察了郭德纲继承与改造传统表演模式的过程,揭示了他的相声在释放都市观众压力、接续断裂传统上的作用和他表演中存在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本文反思了表演理论忽视历史维度的缺点,并讨论了该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的价值。
关键词:郭德纲 相声 表演理论 表演 语境 传统 反思
作为民俗学最有活力的研究方法之一,表演理论正逐渐在中国学界发挥影响。目前学界已出现了一些相关成果,但成规模、有体系地借用表演理论观察民俗事象,同时从本土个案出发反思该理论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以表演的视角关照郭德纲相声[1],从表演的场景、文本、观众等微观角度切入细致分析之,同时结合时代语境,探讨郭氏相声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最后对表演理论有所反思与检讨。
一、60年来相声的社会生态:郭德纲相声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2005年,郭德纲及其德云社 “一夜走红”。六年来,凭借“传统相声”与反主流的姿态,郭德纲俘获了大量“钢丝”[2],吸引了大众持久的关注。他是如何打造传统相声的?他的表演为何倍受欢迎?透过郭德纲现象,我们能窥见当代社会怎样的文化生态?
我们先回顾一下1949年后相声的社会生态:49年后的曲艺改造延续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思路,遵循“改戏、改制、改人”的指导方针,因而改造是全方面、多层次的。为了在新社会的生存发展,艺人们积极投身其中。随着从私人戏班到国营剧团的体制改换,相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演员的收入不再直接来自观众,而是取决于剧团体制。从茶馆到剧场的场景变化,广播的大面积普及,从城市平民到“社会主义新人”的观众改换,也带给相声新的表演期待。大量传统段子因“语涉猥亵”、“封建迷信”遭禁,得以留存的在被过滤钝化,冠以新的政治主题后小心翼翼上演。同时,专业作者的出现,不仅强化了创作的主题先行,也分割了创演合一的生产过程。文革后,在批判四人帮、宣传计划生育等社会参与中,电视相声盛极一时,但仍未能摆脱“配合运动”的政治束缚,而摄像机的过滤与排演制的出现,也进一步阻碍了现场互动。
新时期以来,混杂着民间与官方各自意图的传统复兴渐成气候。一时间,孔子学院、功夫大片、旗袍唐装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民族的过去。“老北京”热也应运而生:“京味儿文学”、“皇城根”、“大宅门”相继成为文化热点。在厌倦了歌功颂德后,观众对相声的趣味必然会有逆向的反弹。然而此时的相声界并没有捕捉到观众口味的变化,没有及时将货声、太平歌词等传统路数拉回自己的表演,而是不断重复着“农民富了”、“计划生育”等政治词汇。尤其在侯、马等名家凋零后,在重塑老北京的工程中,相声一直是失语的。这样的发展与传统断裂,与时代的怀旧情绪相悖,也与观众的欣赏预期相左。
相声由此陷入尴尬:在体制的荫蔽下,演员仍在舞台上、镜头前自娱自乐,只是这舞台是封闭的,镜头是过滤的,表演是淡化互动的。舞台光环的背后,是相声60年来沉重的政治包袱。正是在这种惨淡的现状下,郭德纲一鸣惊人。无疑,郭的走红扎根在广大“钢丝”的喜爱之上,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钢丝”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郭德纲让他们如痴如醉?
二、“钢丝”的观赏期待:市民生态与都市怀旧
“钢丝”是一个数目庞大的非均质团体,但分析他们的言论、表达方式与欣赏口味,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首先是都市化,多数“钢丝”是城市人;其次是年轻化与时尚化,能接受郭德纲逗乐方式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既有都市白领、商人官员,又有大中学校学生、出租车司机、推销员,其中的精英人士则是花费数十乃至成百上千元到现场看相声的主力。就知识储备而言,他们精熟大众文化的一整套表达模式,对各种“无厘头”搞笑与网络话语耳熟能详,能熟练上网下载音像、发表评论,这一切是能消费郭氏相声的必要前提。就生存状态而言,他们都面对着都市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学业,紧张的工作、应酬与竞争,需要为生计而奔波。面对体制的种种不公与转型期的各类问题,他们又想一吐压抑之气。而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决定了他们的娱乐必须是高浓缩、快节奏的。受传统复兴与怀旧情绪的影响,身处急剧现代化中的他们又对昔日的老北京叹惋不已,对“酒旗戏鼓天桥市”的草根江湖追怀不止。因而,他们需要这样的文化景观:它不需承担过多政治责任,但能承载当代人的怀旧情绪,同时能发泄都市生活的压力。
我来讲相声就是一种让人娱乐的形式,你不要给它加特别高深的东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车的,缺房的,缺钱的,缺德的,(全场笑)缺什么的都有。进了这个剧场,我给不了你这些。但在剧场的这三个小时,我让你高高兴兴痛痛快快,很好了。[3]
郭德纲很清楚时代赋予自身的文化定位,正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需求,德云社为当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娱乐空间,一种与主流文化不同的逗乐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多数长在红旗下的“钢丝”们,未必看过“原生态”的撂地相声,未必精熟传统相声的一整套表演程式,他们对传统相声的认识,是直接从郭德纲起步的。观众知识储备的缺失,为郭标榜的“传统”提供了充分的诠释空间。郭界定的“传统相声”因此是一个开放的、形成中的概念,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形成复调的对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