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31 | 点击数:28862
 


  摘要:本文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对郭德纲相声进行语境、观众、表演等层面的分析。本文考察了郭德纲继承与改造传统表演模式的过程,揭示了他的相声在释放都市观众压力、接续断裂传统上的作用和他表演中存在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本文反思了表演理论忽视历史维度的缺点,并讨论了该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的价值。

  关键词:郭德纲 相声 表演理论 表演 语境 传统 反思


  作为民俗学最有活力的研究方法之一,表演理论正逐渐在中国学界发挥影响。目前学界已出现了一些相关成果,但成规模、有体系地借用表演理论观察民俗事象,同时从本土个案出发反思该理论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以表演的视角关照郭德纲相声[1],从表演的场景、文本、观众等微观角度切入细致分析之,同时结合时代语境,探讨郭氏相声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最后对表演理论有所反思与检讨。

  一、60年来相声的社会生态:郭德纲相声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2005年,郭德纲及其德云社 “一夜走红”。六年来,凭借“传统相声”与反主流的姿态,郭德纲俘获了大量“钢丝”[2],吸引了大众持久的关注。他是如何打造传统相声的?他的表演为何倍受欢迎?透过郭德纲现象,我们能窥见当代社会怎样的文化生态?

  我们先回顾一下1949年后相声的社会生态:49年后的曲艺改造延续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思路,遵循“改戏、改制、改人”的指导方针,因而改造是全方面、多层次的。为了在新社会的生存发展,艺人们积极投身其中。随着从私人戏班到国营剧团的体制改换,相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演员的收入不再直接来自观众,而是取决于剧团体制。从茶馆到剧场的场景变化,广播的大面积普及,从城市平民到“社会主义新人”的观众改换,也带给相声新的表演期待。大量传统段子因“语涉猥亵”、“封建迷信”遭禁,得以留存的在被过滤钝化,冠以新的政治主题后小心翼翼上演。同时,专业作者的出现,不仅强化了创作的主题先行,也分割了创演合一的生产过程。文革后,在批判四人帮、宣传计划生育等社会参与中,电视相声盛极一时,但仍未能摆脱“配合运动”的政治束缚,而摄像机的过滤与排演制的出现,也进一步阻碍了现场互动。

  新时期以来,混杂着民间与官方各自意图的传统复兴渐成气候。一时间,孔子学院、功夫大片、旗袍唐装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民族的过去。“老北京”热也应运而生:“京味儿文学”、“皇城根”、“大宅门”相继成为文化热点。在厌倦了歌功颂德后,观众对相声的趣味必然会有逆向的反弹。然而此时的相声界并没有捕捉到观众口味的变化,没有及时将货声、太平歌词等传统路数拉回自己的表演,而是不断重复着“农民富了”、“计划生育”等政治词汇。尤其在侯、马等名家凋零后,在重塑老北京的工程中,相声一直是失语的。这样的发展与传统断裂,与时代的怀旧情绪相悖,也与观众的欣赏预期相左。

  相声由此陷入尴尬:在体制的荫蔽下,演员仍在舞台上、镜头前自娱自乐,只是这舞台是封闭的,镜头是过滤的,表演是淡化互动的。舞台光环的背后,是相声60年来沉重的政治包袱。正是在这种惨淡的现状下,郭德纲一鸣惊人。无疑,郭的走红扎根在广大“钢丝”的喜爱之上,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钢丝”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郭德纲让他们如痴如醉?

  二、“钢丝”的观赏期待:市民生态与都市怀旧

  “钢丝”是一个数目庞大的非均质团体,但分析他们的言论、表达方式与欣赏口味,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首先是都市化,多数“钢丝”是城市人;其次是年轻化与时尚化,能接受郭德纲逗乐方式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既有都市白领、商人官员,又有大中学校学生、出租车司机、推销员,其中的精英人士则是花费数十乃至成百上千元到现场看相声的主力。就知识储备而言,他们精熟大众文化的一整套表达模式,对各种“无厘头”搞笑与网络话语耳熟能详,能熟练上网下载音像、发表评论,这一切是能消费郭氏相声的必要前提。就生存状态而言,他们都面对着都市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学业,紧张的工作、应酬与竞争,需要为生计而奔波。面对体制的种种不公与转型期的各类问题,他们又想一吐压抑之气。而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决定了他们的娱乐必须是高浓缩、快节奏的。受传统复兴与怀旧情绪的影响,身处急剧现代化中的他们又对昔日的老北京叹惋不已,对“酒旗戏鼓天桥市”的草根江湖追怀不止。因而,他们需要这样的文化景观:它不需承担过多政治责任,但能承载当代人的怀旧情绪,同时能发泄都市生活的压力。

  我来讲相声就是一种让人娱乐的形式,你不要给它加特别高深的东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车的,缺房的,缺钱的,缺德的,(全场笑)缺什么的都有。进了这个剧场,我给不了你这些。但在剧场的这三个小时,我让你高高兴兴痛痛快快,很好了。[3]

  郭德纲很清楚时代赋予自身的文化定位,正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需求,德云社为当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娱乐空间,一种与主流文化不同的逗乐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多数长在红旗下的“钢丝”们,未必看过“原生态”的撂地相声,未必精熟传统相声的一整套表演程式,他们对传统相声的认识,是直接从郭德纲起步的。观众知识储备的缺失,为郭标榜的“传统”提供了充分的诠释空间。郭界定的“传统相声”因此是一个开放的、形成中的概念,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形成复调的对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彭牧]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1]
下一条: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陈奕利]从表演理论研究大足宝顶架香巡游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宋赫]“乖讹-消解”理论视域下的相声包袱构造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 [西蒙·布朗纳]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
·[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杨利慧]民间文学“动态文体观”研究的一个范例
·[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毛晓帅]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崔琦:相声在变化中生长·[王欣]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