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众对梁祝故事的欣然接受透视出白族民众对梁、祝爱情的深度认同,而且,白族民众还力图通过对故事的加工与改造将梁、祝爱情描画得更加深沉、完美。首先,在叙述梁、祝三年的同窗生活时,与汉族梁祝故事着意于描写英台极力掩饰女性面目的种种细节不同,白族地区流传的文本大都表现出凸显二人深挚情愫的倾向。这种对梁、祝情深的着力渲染在《读书歌》中尤为突出。《读书歌》以一个诗章的篇幅描摹梁、祝二人一起做饭、逛花园、下棋之类的情形,将梁、祝的情意刻画得深刻而生动。其次,与汉族梁祝故事以主人公的一次幻化收尾相异,白族梁祝故事多以人物的数次变化结局。“马甲我把墓挖开,两个尸首都不在,/只见两个石狮子,英台无处见。/我把狮子丢河里,长出两棵杨柳来,/我把杨柳砍倒了,变成对鸳鸯。……花中飞出双蝴蝶,蝴蝶一对远飞去……”(18)这种面对淫威与破坏而始终不屈、反复抗争的结尾形式在汉民族诸多的梁祝故事文本中极为罕见,而在壮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梁祝故事中却可以发现踪迹。这一结尾形式的源流尚需深入探讨,不可妄下断语,但这一结尾将梁、祝至死不渝的爱情描摹得更加动人却是毋庸置疑的。应该说,这一结尾既渗透着白族民众的爱情理念,也投射出白族民众对梁、祝爱情的深切体验与称颂。
(三)梁祝传说与白族民众审美传统的契合
祝英台聪敏、勇敢而忠贞的形象与白族民众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表现出和谐与统一。白族民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尊崇母系、敬重女性的传统观念,这一文化意识的积淀与延伸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更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得到生动的具象体现。白族人民在民间文学中塑造了一大批承载其审美理想的女性形象,白族民间文学涌动着一股强劲的以女性为主角的“母性文学”气息。在白族民众广为传扬的女性形象之中,尤以《阿南的传说》中的阿南、《火烧松明楼》中的柏洁夫人与《望夫云》中的南诏公主最为光彩夺目。阿南和柏洁夫人为了正义和爱情自尽,南诏公主则因爱人的悲剧而忧郁身亡、精气化云。三位女主人公均显露出对爱情的极度忠贞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另外,在《阿南的传说》与《火烧松明楼》中,白族民众还描述了女主人公面对淫威虚意周旋而最终完成心愿的情节,凸显了女主人公过人的智慧。白族民众对这三位女主人公倾注着由衷的喜爱与崇敬:阿南和柏洁夫人被尊为本主,并且与星回节、火把节联系起来;《望夫云》则被代代传诵,成为白族人民的自豪与骄傲。可以说,阿南、柏洁夫人与南诏公主等这些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心灵内涵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白族民众对女性的审美指向,而祝英台这一人物恰恰具有与之吻合的审美质素。
梁祝传说的“化蝶”结局也与白族民众的审美传统相契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摆脱人的形神枷锁之后化为双飞双栖的蝴蝶,最终实现了自由与爱情的梦想。在此,蝴蝶既是梁、祝二人生命的更替与升华,又是梁、祝之情至死不渝的形象写真。蝴蝶这一自然界的物象被汉族民众赋予了象征生命不息和爱情永恒的内涵,梁祝化蝶的结局因而就具有了深邃的审美意蕴。无独有偶,蝴蝶亦是经常引发白族民众遐思和希望的审美物象。在白族民众的心目中,蝴蝶绝不只是自然的产物,而是自由与爱情的精灵。白族地区妇孺皆知的《蝴蝶泉》传说叙述相爱的青年男女化身为蝴蝶泉边翩飞的蝴蝶,与梁祝传说可谓不谋而合。白族长诗《青姑娘》在祝祷跳河而死的青姑娘获得幸福时如此描述:“红蝴蝶,红似火,/白蝴蝶,白如霜;/飞到南海安乐乡,/红白配成双。”(19)长诗这一充满幻想与激情的结尾将白族人民对蝴蝶的审美意趣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由于蝴蝶这一审美意象的相通,以“化蝶”结局的梁祝传说便极易激起白族民众的审美认知与审美共鸣。
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化的交流与融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梁祝传说广泛地流传于白族地区这一具体而鲜活的实例向我们揭示了文化传播的一个规律:一种外来的文化被选择、接纳与否不仅取决于传播的社会现实语境,更取决于这种外来文化自身的内涵与价值是否与接受主体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在文化传播的意义愈益重要的今天,关注与思考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地流传这一突出的现象,对我们无疑有着深刻的启示。
注释:
①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15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③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第1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④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第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⑤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15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⑥尤中:《云南民族史》,第36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引自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第13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⑧赫正治:《汉民族入滇史话》,第92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⑨引自尤中:《云南民族史》,第357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⑩参见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和白岩《梁山伯庙墓与风俗调查》,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第102—112页,第300—307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31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引自尤中《云南民族史》,第357页,第37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第789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奚寿鼎等编《白族民间长诗选》,第369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5)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第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6)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引自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第13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17)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24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周静书主编《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第804—805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19)奚寿鼎等编《白族民间长诗选》,第286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第29~3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