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输入文化的主体。作为汉文化承载者的汉族民众大量地涌入白族地区,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没有梁祝传说在汉族地区的深远影响,这种可能也许不会成为现实。但是,事实上,只要我们对梁祝传说在内地的流播情况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汉族移民传播梁祝传说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梁祝传说滥觞于东晋时期。经过不断地衍化、充实与发展,至宋代,梁祝传说已趋于定型。从元代开始,梁祝传说便成为被反复敷演的戏剧题材。明清时期,各种通俗文艺形式大兴,梁祝传说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早在1930年,钱南扬先生收集的有关梁祝的唱本和传说即已涉及“十一、二省”,而且,钱先生当时就认为,“这个故事(梁祝传说)的流布……我们可武断地说一句,在中国是没有一处没有的。”⑦不但如此,出于对梁祝传说的由衷热爱,许多地方的汉族民众还赋予梁祝传说以历史的真实,将梁祝传说演绎成与本地域有着密切关联的人和事。据考察,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四川等省至今还留有梁祝墓、梁祝庙等遗迹。梁祝传说在汉族地区既然具有如此悠久的传承历史、如此广阔的流传区域、如此深入人心的影响,那么,对梁祝传说早已耳熟能详而且渗透于心的汉族移民在白族地区传播梁祝传说亦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汉族移民来自的主要区域与梁祝传说在内地流播的中心区域还表现出一致的情形。首先来看明代军屯的有关记载。《太祖实录》卷一四三言:“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⑧也就是说,留镇云南的数万南征军大多来自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四省。再看明代民屯的有关情况。《滇略》云:“高皇帝既定滇中,尽迁江左良家闾左以实之。”江左即指江东,是古人对江南广大区域的泛称。⑨从这些有关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江浙移民在入滇的汉族人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这就与梁祝传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关联。梁祝传说自见诸史籍,便与江浙一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至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从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里的有关叙述至清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梁祝故事发生的地点便有了“浙江说”与“江苏说”两大派别。历代《宁波府志》、《鄞县县志》、《上虞县志》及《宜兴县志》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有关信息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摹,宁波与宜兴至今尚存梁祝庙、梁祝墓、梁祝读书处等遗迹。虽然传说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但我们将江浙一带视为梁祝传说的起源与中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谬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与调查,江浙民间不仅有着丰富的梁祝故事,而且,梁祝故事业已与当地的风物、民俗甚至民间信仰相融合。⑩梁祝传说既然在江浙一带有着更为深入的渗透与影响,那么,江浙移民传播梁祝传说也无疑更为热情和自觉。
(二)梁祝传说传播的土壤——白族的社会现实
一种外来的文化或文学之所以被一个民族传播与吸纳,首先在于这种文化或文学与该民族的社会现实需要相符。明代以后,白族因受汉族封建礼教和封建官府强制改革“蛮风夷俗”的影响,虽然男女青年还可以在“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等传统节日里自由交往、恋爱,但是,这种交往一旦发展为结婚,便受到伦理与习俗诸方面严格的限制。白族婚姻深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而且讲究门当户对、八字相合,不仅如此,白族民间还盛行姑表、舅表、姨表间优先通婚的习俗,这种社会现实使男女青年失去了婚姻自主权,导致了青年男女抗婚、逃婚乃至殉情等类事件的不断发生。综观白族地区各种民间文艺体裁中的梁祝传说,虽然白族民众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但大都保存并发展了梁祝传说歌颂爱情、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这一主题的保存与发展揭示了白族民众对梁祝传说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说,深受社会压抑、备尝婚姻不能自主之苦的白族民众在梁祝故事里找到了宣泄郁积与希望的渠道。简言之,梁祝传说因其故事内容与白族的生活现实产生了同频共振,因而迎合了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白族民众的心理需要。
(三)梁祝传说传播的催化剂——俗文艺手段
正如梁祝传说在汉族地区的广泛流传与戏曲、曲艺等俗文艺手段密不可分一样,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的深刻影响也与各种俗文艺手段息息相关。各种俗文艺手段因其独特的形象性、感染力以及与民众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了广大民众主要的娱乐途径与精神抚慰,因此,也就成了文化输入与影响的有效途径。就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而言,一方面,明代以来,随着大量的汉族人口涌入云南,各地的戏曲和说唱艺术也随之而至,而在这各种俗文艺形式之中,梁祝故事一直是经久不衰的重要题材,因此,汉族各种俗文艺形式在云南的流行必然促进与加深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的传播。另一方面,白族社会内部又广泛流传着“大本曲”、“吹吹腔”等白族传统的曲艺、戏曲样式,而且,由于“大本曲”、“吹吹腔”与白族人民的血肉联系,所以深得白族民众的由衷喜爱。“三斋不抵一曲”(意思是:办三次斋不如唱一台大本曲)(11),白族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形象地再现了“大本曲”在白族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及白族民众对之的痴迷。白族人民不但在火把节、春节、本主节等传统节日这些常规性的场合演唱“大本曲”与“吹吹腔”,也在婚丧、生育、盖房之类的诸多民俗活动中演唱,甚至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有空闲和余力,就会组织“大本曲”与“吹吹腔”的演唱活动。“大本曲”与“吹吹腔”业已成为白族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对白族民众的影响和作用亦可想而知。梁祝故事一直是“大本曲”和“吹吹腔”展演的传统节目,尤其在“大本曲”中,梁祝曲目更是处于被经常演唱的突出地位。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大本曲”和“吹吹腔”中的梁祝曲目既是梁祝传说输入白族地区的结果与证明,也是催化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流布与影响的极其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