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杜靖]“村落宗族共同体”: 落脚于“村庄”层面
  作者:杜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5 | 点击数:11407
 



  而林耀华的中国宗族研究主要考察宋代以来庶民化大宗世系学和小宗世系学所各自指涉的对象,其“宗族”概念强调“理念先在”和“从国学文本到当今民俗的古今联系性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中国宗族研究自觉融入到世界世系学理论体系之中了。布朗、林耀华、埃文思-普里查德、福忒斯、弗里德曼等等,他们属于遍布世界的一个很大的流派,始创于里弗斯,可称之为世界人类学史上“世系群研究学派”。清水盛光未能列入其中。

  林耀华“宗族乡村”概念的重点并未落在对村庄的研究上,虽然其在本质上是关于中国村庄运转的问题。作为世界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他的“宗族乡村”理论除了认知中国外,其学术目的在于丰富世界人类学世系群文化研究的多样性,是对世界人类学世系群理论知识生产的参与。他后来做“金翼”家族制度、苗人亲属制度和彝人家支研究,是一个贯通的思路。此外,二战前世界人类学的主流是研究殖民地原始部落社会,待二战结束后,殖民地纷纷独立,研究对象消失,他们才开始大规模转向乡村。尽管清水盛光也是中国世系学研究的大家,但他在著作中提“村落宗族共同体”概念时,针对的并不是宗族或世系群研究,而是关于“村庄”的研究,至少学术重点是落脚于“村庄”层面。他的研究、满铁的研究,多是服务于战时和“占后”(占领中国后)日本如何组织和管理运转中国乡村问题的。

  另外,林耀华的“宗族乡村”指的是单一宗族村落类型;而清水盛光的“村落宗族共同体”既可以指整个宗族村落是一个共同体,也可以指单一宗族村落内部的不同世系分支,还可以指一个村落内部有若干不同的宗族共同体。最后一种情况属于艾亨(Emily Ahern)所讲的多宗族(several lineages/multilineage)村庄。  

  所谓的“碰头握手”

  当然,在区分“宗族乡村”和“村落宗族共同体”概念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的交叉。简单说来,“宗族乡村”和“村落宗族共同体”概念在两方面有共同看法:第一,聚族而居;第二,宗族是一个合作共财团体。

  造成信念共享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白虎通》卷八“宗族”云:“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中国本土宗族概念揭示了“聚族而居”的特征,为林耀华和清水盛光共信。第二,中国宗族具有集体拥有土地等族产并保持地方事务合作的特征,林耀华从西方世系学合作共财团体(corporate group)的概念出发,清水盛光从共同体观念出发,在此“碰头握手”。

  总体来说,“宗族乡村”与“村落宗族共同体”视角所各自呈现出的中国村庄的文化图像是不同的,不管它们有时看起来是多么相似或者交叉。它们是两条学术路径,出发点不同,出发方向不同,虽然经过一定的交叉,或有一段共同的路途,但两条道路又沿着各自的方向延伸下去了。甚至不是两条相平行的道路,那么也更非一条道路。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709版“争鸣”文章之一;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社会学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1-3-10 10:3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管彦波]民族地理学: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
下一条: ·[林济]“村落宗族共同体”:宗族与村落叠加的分析框架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孙华月]族人对家谱的塑造与利用·[沈昕 范逸茗 黄琳琳]场景理论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