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国强]台湾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名称
  作者:陈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8 | 点击数:19907
 
所谓“山地山胞”,只极少数居住平地,大多数即156523人(男84094人,女72429人)居于15816平方公里的山地行政区,即12县的30个山地乡:台北县乌来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信义乡、仁爱乡,嘉义县吴凤乡,高雄县桃园乡、茂林乡、三民乡,屏东县三地乡、来义乡、春日乡、狮子乡、玛家乡、雾台乡、泰武乡、牡丹乡,台东县海端乡、延平乡、金峰乡、达仁乡、兰屿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卓溪乡。在以上30个山地乡中,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最高是玛家乡和兰屿乡,分别为每平方公里77人和59人;最低是桃源乡,每平方公里仅为5人。其中21个山地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人以下,而台湾全省平均为每平方公里508人。
平地山胞则分布于18个平地乡、6个镇和5个市、区,即:台北县瑞芳镇,新竹县关西镇,苗栗县南庄乡、狮潭乡,南投县鱼池乡,屏东县满州乡,台东县台东市、成功镇、关山镇、卑南乡、大武乡、太麻里乡、东沙乡、长滨乡、鹿野乡、池上乡,花莲县花莲市、凤林镇、玉里镇、新城乡、吉安乡、寿丰乡、光复乡、丰滨乡、瑞穗乡、富里乡,基隆市中正区,高雄市鼓山区、前镇区等。其他乡、镇、市应还有少数未列入者。
从上所述,山地山胞包括有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鲁凯人、曹人、雅美人和部分赛夏人、阿美人。平地山胞则包括有阿美人、卑南人、赛夏人和部分泰雅人、排湾人、鲁凯人、布农人、曹人等。
把台湾现存的原住少数民族,概称为“山胞”,这个名词是不从民族区分的立场来说的,其错误显而易见。
近年来,台湾学术界除继续使用“高山族”名称外,部分台湾汉族和高山族同胞,还提出“台湾原住民”一名。
台湾学术界使用“高山族”名称的,如《民族学研究所集刊》发表有《台湾高山族的始祖创生传说》(1956)、《台湾高山族脱镞镖之研究》(1960)、《台湾高山族简略生命表》(1967)等。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发表有《云南卡瓦族与台湾高山族的猎头祭》(1953)、《台湾高山族的编器》(1954)、《台湾高山族的枪与矛》(1955)、《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所藏台湾高山族之弩》(1956)等。《文史哲学报》发表有《台湾高山族长盾与东南亚各地长盾的比较研究》(1951)。《中国民族学通讯》发表有《台湾高山族人口的族群组织》(1965)、《台湾高山族妇女的生育能力》(1967)等。《新时代》发表有《台湾高山族的文化及其源流》(1961)等等。
笔者于1992年6月访问台湾,参观“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博物馆时,该馆陈列有平埔人及各族群的不同文化丛文物。该所的重点课题即“台湾高山族与太平洋文化关系”,且该所设有“台湾高山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讨论会,并在1975年专刊第四十期出版《高山族研究回顾与前瞻专辑》。
由此可见,尽管台湾当局从政治上使用“山胞”一词,但在台湾学术界,仍使用“高山族”一名的。
近年来,由于部分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士建议,较多使用“台湾原住民”一名。这个名称比起“山地山胞”来,无疑前进了一步,因为更接近台湾现存原住少数民族的实际。1994年6月成立的台北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便是个例证。
尽管台湾同胞中提出的“台湾原住民”比较台湾当局过去所提“山胞”前进了一步,但因台湾尚未经民族调查识别,现有划分基础又多是外国人所制定,作为民族名称,仍是欠妥的。“台湾原住民”一名的缺点是:
第一,这是个泛称、概称,非民族的专有名称。与我国56个民族名称不一致。
第二,不符合历史实际,因台湾古代有小黑人,且一直保留在赛夏人的“矮灵祭”中,“台湾原住民”却未包括在内。
第三,所谓“台湾原住民”,有的不包括平埔人在内,而平埔人却是清代台湾主要少数民族“番族”的主要部分。
第四,所谓“台湾原住民”只包括若干个“族群”,非包括民族,“族群”不等于民族。
因此,大陆称为“高山族”,实指现存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究竟是属于一个民族或若干个民族,从文献中找资料是无法解决的,应该通过社会调查、民族调查识别来决定其名称。
在1994年6 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少数民族》(陈国强、田珏著),把台湾现存原住少数民族统称为“台湾少数民族”,这与“台湾原住民”一样,也非民族专名。台湾的民族目前仍以称“高山族”为合适,至于将来经民族调查识别后,应属于一个或若干个民族,叫什么名称,就可迎刃而解了。
 
注释: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陈国强、叶文程、吴绵吉主编:《闽台考古》第一章,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刘益昌:《台湾的考古遗址》第三、四章,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2年版。
〔4〕李:《太平御览》卷98。
〔5〕连横:《台湾通史》卷4,度支志。
〔6〕据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2《番社》。
〔7〕卫惠林:《台湾土著族的源流与分类》。
〔8〕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第7—11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30年。
〔9〕据《台湾省通志.同胄志》载:1961年统计,山地山胞有117710人,其中1245人居平地乡,故只有116465人(第一册,第30页)。
〔10〕陈国强:《台湾高山族研究》第250—255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下同。
(本文原载《民族研究》1996年03期第46-5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星亮]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
下一条: ·[葛岩 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李亚]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书会形成发展考·[黄梅萍]民俗植物的形成与民众生活的联结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王德胜]德州街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析·[萧放]端午节习俗的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