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湾少数民族名称的演变
自明代“东番夷”之后,台湾少数民族的名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西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又侵占了台湾北部地区。西方殖民者因见台湾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称为“伊儿哈.福摩萨(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遂称台湾少数民族为“福摩萨的土著”。
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获得胜利。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郑成功对统一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郑成功的户都事杨英的《从征实录》中,称台湾少数民族为“土番”,并分别称各地少数民族为某某“社”,以区别汉人的某某“庄”。
清代,台湾的少数民族,统称为“番族”。当清廷统一台湾后,称山地土著族为“高山番”或“野番”,称平地土著族为“平埔番”。在清代的方志等文献记载中,常把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野番”、“生番”、“化番”和“熟番”。据《诸罗县志》卷8《番俗志》记载:“内附输饷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曰野番。”“平埔番”又叫“熟番”,“高山番”又叫“生番”。据《台湾府志》记载:在清代后期,台湾少数民族共有277社,其中分布在南部台湾县有3社,凤山县有123 社;分布在中部诸罗县有30社,彰化县有51社;分布在北部淡水有70社。〔6〕再据丁绍仪《东瀛识略》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综计全台熟番一百二十八社,归化番二百三十七社,未化野番可知者八十九社”,如此,总共台湾少数民族有454社。这些番社各有自己的名称,多根据居住地方的方位或地区命名:“南番”(埔里以南),包括今日阿美、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诸族;“北番”(埔里以北),包括今日泰雅、赛夏等族;以及“前山番”(指中央山脉西部之浅山地带)、“后山番”(指中央山脉东面纵谷平原等地)、“阿里山八社番”、“水沙连二十只社番”等等。在清代文献记载中,常以社名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名称,但其中多数为音译,含义不清;也有少数名称是意译,如阿猴社、山猪毛社、狮头社等。
在台湾有关私人文献(如黄叔《台湾使槎录》)和地方志(如《台湾府志》等)中,称台湾少数民族为“番族”,又有“平埔族”记载。一般区别称为野番、生番、化番、熟番等。外文记载中则称为“福摩萨的土著”。从18世纪以后,一些外国人如毕麒麟、泰罗(Taylor)、拉古贝利(Lacouperie)、高迪爱(Codier)等,在记述各个地区的台湾少数民族中,才采用平埔、阿美斯、派宛等名称,但也未明指他们为不同民族。
日本自甲午战争以后侵占台湾的50年间,妄自改称番族为“蕃族”、“高砂族”。说前者以番不好,而蕃字有蕃殖意思;后者以台湾地方美丽,很像日本播州的高砂地方。这两个名称带有明显的侵略意图,且具有挑拨离间作用。从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日伪的台湾“总督府”及一些御用“学者”,秉承日本侵略者的意图,除将平埔人划分为九或十族外,又将居住中部山区和东部平原、兰屿的台湾少数民族,分为六、七、八,或九、十个族。应该指出,他们并未指明系不同“民族”,只指明是具有不同文化丛的“族群”而已。首先是1900年,栗野传之丞和伊能嘉矩在《台湾蕃人事情》一书中,分为泰雅尔、布嫩、派宛、泽利先、卑南、知本、朱欧、阿美斯等八族,未列入雅美。1910年,鸟居龙藏分为九族,称法不同,其中增加了雅美。1911年,台湾“总督府”的“蕃务本署”出版的报告中,更换一族为萨斯特,仍分为九族。1912年,森丑之助合派宛、卑南、泽利先为一族,且取消萨斯特,共为六族。1913年,台湾“总督府”的“警务局”刊布的“蕃社户口”中,则分为泰雅尔、萨斯特、布嫩、朱欧、派宛、阿美斯、雅美等七族,为后来普遍采用。但是,后来的“台湾旧惯调查会”发表的《蕃族调查报告》(1915—1922年,佑山融吉)和《蕃族惯习调查报告书》(1915—1921年,小岛由道)则将泰雅尔分为两族,共为八族。1935年,台北“帝国大学”的土俗人种学室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宫本延人等则从派宛中分出鲁凯(泽利先)和巴拿巴拿扬(卑南),改阿美斯为邦则,共为九族。1936年,浅井惠伦又根据语言的差异,区分为泰雅尔、萨斯特、布嫩、朱欧、沙阿鲁阿、派宛、鲁凯、阿美斯、巴丹、 雅美等十族。1939年,鹿野忠雄则主张七族增加卑南,共分为八族。
值得注意的,不管日本“学者”和台湾“总督府”对台湾少数民族如何划分,他们均未经过严格的民族调查识别,也未承认他们是不同的民族,只认为是“族群”。因此,这种划分,仍不应该作为民族区别的根据。
四、五十年来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台湾归回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怀抱。由于台湾当局人为的阻挠,海峡两岸处于敌视、对立的状态。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当局沿袭日本侵略者的分类,除分平埔人为十族外,也有人将台湾其他少数民族分为泰雅尔、萨斯特、布嫩、朱欧、派宛、漂马、阿美斯、雅美等八族,又进一步提出有赛德克、卡那布亚、沙阿鲁阿、鲁凯等五族,又细分为二十多个“群”。〔7〕这种分类,至为琐碎,因为总数可达二十多个。
1929年,已故林惠祥教授接受中央研究院委托,到台湾调查少数民族,仍称他们为“番族”,在《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中,对各地族群,采用太么、萨衣设特、蒲嫩、朱欧、派宛、阿眉、野眉等名称。”〔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