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柯素芝(Suzanne Cahill)《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一书总结过去近百年来海外汉学界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神话学、考古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成果,体现了西王母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该书以晚唐道教仙传《墉城集仙录》和500多首唐诗为讨论材料,对于同一主题的宗教文本与世俗文本进行对读。六朝以来道教上清派道经对于西王母的改造,渗透到了世俗文学之中,使得唐诗中的西王母题材具有了宗教的神圣的激情。
关键词:西王母;海外汉学研究;唐代民间信仰;道教文学;杜光庭
近代学术建立以来,西王母研究一直是神话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宗教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的学术成果相当丰富。[1]近百年来,海外汉学界诸多学者亦着力于西王母研究,沙畹(Chavannes)、鲁惟一(Michael Loewe)、包华石(Martin J. Powers)、小南一郞、巫鸿(WU Hung)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不同视角的研究方法与文献处理方式。近年来,这些海外西王母研究逐渐被推介到中国学界,其中尤以小南一郞、巫鸿的研究最为学者所熟知。[2]
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柯素芝(Suzanne Cahill)的《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Transcendence and Divine Passion——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这是一本在西方汉学界拥有广泛影响的西王母专论,此书甫出,《通报》《哈佛亚洲研究》等6家西方汉学权威期刊纷纷刊登柏夷(Bokenkamp)、太史文(Stephen Teiser) 等著名学者的书评,对此书褒扬有加。鉴于国内西王母研究仝人对于柯素芝及其研究成就尚未给予关注,本文拟对该书所代表的海外西王母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并对该书所反映的西方多学科研究背景、研究突破,以及研究缺陷等问题加以评述。
一、多学科交融的研究背景
1982年,师事美国已故著名的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Schafer)的柯素芝,以博士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中女神西王母的形象》(The Image of the Goddess Hsi Wang Mu in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出版的《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一书即其毕十年之功打磨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西王母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先秦和东汉时期,8-10世纪(唐代)的西王母研究则较少论者涉及。其中因素除了西王母信仰在唐代已经“化身万千”,材料过于分散而难以集中研究之外,恐怕还有长期以来学者“尚古”思维的因素。柯素芝“聪明”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唐代西王母为着力点,原因之一是其师薛爱华自1970年代始就着力于唐代宗教文学研究,先后有步虚诗研究、道教圣山茅山研究等力作出版。而较多描述西王母的唐诗又是欧美学者对中国文学用功最勤的领域,1970年代中期以来,以宇文所安为首的美国研究者为唐代诗歌研究贡献了许多精彩的见解,柯素芝从汗牛充栋的唐诗之中发掘西王母的相关信息,即表现了美国唐代文学研究的敏锐历史眼光和独特观察问题角度的两大特点。[3]唐代历史也是198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而在道教研究领域,尊老子李耳为玄祖的李氏王朝所推行的政教合一政策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这方面的学术探讨频见于学术期刊。[4]在性别研究界,孙康宜、伊沛霞(Patricia Ebrey)等西方女性学者开拓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中的女神、诗歌与妇女生活等研究课题。[5]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柯素芝充分利用了西方学界在1980-1990年代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的至高女神西王母在唐代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性别研究、道教研究三个领域均有一定的开拓。
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备受唐僖宗和王建蜀政权器重,一生编辑道经卷秩繁多,其中有一本《墉城集仙录》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女仙传记文学,对西王母及其治下女仙一一加以立传描述。[6]柯素芝主要以《墉城集仙录》和500多首唐诗为讨论材料,考察唐代男性文人“西王母主题创作”的社会心态、唐代宗教典籍的女神表述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以及西王母信仰所牵涉的唐代社会方方面面。柯素芝希望以一斑而见全豹,由女神西王母而达至社会史的解释层面——西王母是中国人基于家庭结构与帝国管理将世界纳入一个等级化制度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西王母既是正统母亲,又是天国主要管理者。在天庭中她被上清元君、天女、玉女等神灵所簇拥。她传授道教神圣经典与长生之术,同时又是房中交战术的象征,两性关系的完美象征。她使统治者对长生的追求合理化,她又是所有古代和现代祈望脱离苦海和疾病的女性的保护神。她还是宗教运动的关键性神灵,道教与民间宗教的高阶神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