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位:地天。又名坚牢地神。音译“比里底毗”,据说是夫妇二人。唐代刚传来的地天,常以男天为代表,典型形态是手把宝瓶或钵,中置各色水陆鲜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镰刀、斧子、锄、锹,是一位农业劳动者的形象。可是明清以来,汉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手持中盛鲜花的钵,或执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长。他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为释尊作证明,是最早的护法神之一。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据说,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时,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挡风防日晒。汉化诸天中,其特点是手持带叶树枝,作青年妃子形象。她也是最早的一位护法神。
第十五位: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的意译,音译“诃梨帝”。有关她的传说多而杂乱,现据《毗奈耶杂事》略述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了,开大会庆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园开会。路过一处,见到一位带着一桶奶酪的怀孕的牧牛女。五百人鼓动她一起赴会。她一时高兴,跳起舞来,因而胎儿早产并夭折。她大为生气,发誓来生要吃尽王舍城的小孩子。她来生果然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和犍陀国的半发迦药叉结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释尊藏其少子,劝她皈依,作佛教护法。她说:“吃什么?”佛说,叫弟子们每次吃饭时呼唤她和她的儿子们来领食。她常作中国中年贵族妇女形象,手抚她五六岁的小儿子,这孩子名“毕哩孕迦”。中国民间传说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构思实为鬼子母故事的折射与改造。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梵文“摩利支”意为“光”,因而影射出她会隐身法。在较为繁复的汉化造像如画像中所见,她的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八臂,左四手持罥索、弓、无忧树花枝、线圈,右手持金刚杵、针、钩、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七头猪拉的车。上下左右各有环绕拱卫她的猪。雕造立像因难于处理这么多的猪,就连车也省略掉了。只在她身子后边露出一头野猪的前半身来,表示表示就算了。敦煌画幡有画出齐备的车、拉车的猪以及上下左右拱卫的猪群的。石窟中有塑出车、猪的。首都博物馆中的铸造铜像车、猪齐备,但摩利支天铜像取自他处,是后配的。还有个问题:摩利支天像是细腰露上身的藏传像,藏传佛教中的“摩利支佛母”也。
第二种方式是,中国原有同样执掌的神灵,就把他们捏合在一起,重新组合。慢慢地,在供奉二十天时基本采用佛教的塑造方式,民间则完全汉化,还按中国原来的办。
十七位:日天。各族都有自己的太阳神,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老日神是“苏利耶”,又译作“修利”、“修野”等,他的恋人是拂晓女神(可意译为“红霞”)。汉化佛教造像意匠中,往往把他做成红脸大汉,帝王形象。他乘坐七匹马拉的车,由小儿子“苏多”(意为“驭者”,大名“迦尔纳”)驾车,永远赶在红霞之后。汉化造像中,按中国老传统,他的王冠上嵌有日轮,轮中绘有“金乌(三足乌)”。《楚辞》等佛教传入前的文献中,中国原来的日神也乘马车,所以马车依然保留,变成中国式的了。
第十八位:月天。给月天规定的打扮是白脸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驾三只鹅拉的车。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脸,持青莲花。中国匠人喜欢配对儿,常把月宫做成女天,即白面妃子形象。她的王冠上嵌有满月月轮,轮中绘有玉兔或蟾蜍。这也是中国式的。中国原来的月神不驾鹅,所以,除一些佛教造像外,鹅也取消了。
第三种方式是,经过中国神魔小说等创造,佛寺中“天王殿”供奉的“四大天王”,以汉语修辞学的方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这就是诸天中的如下四尊,即第三位:北方多闻天王。第四位:东方持国天王。第五位:南方增长天王。第六位:西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是中国人在不脱离佛教的前提下尽可能加以改造的典型,因而,他们虽不是主尊,可是寺院中一进门就为他们在“天王殿”(而不称“弥勒殿”)中安排了位置。为了让一般人明白他们是谁,还煞费苦心,用汉语修辞学的“双关”等手法,通过小说等宣传手段,给他们新造了履历。诸如:手持锋利宝剑表“风”,奏琵琶示“调”,打伞(实应为“幢”)表“雨”,抚摸紫金龙、花狐貂示“顺”。还为北方天王幻化出一位“托塔天王”李靖,连方天画戟(非中国古代的戟)也被李靖取去了(唐代画幡上的北方天王用的还是“4”字形洋式戟)。天王的儿子也归了李靖。欲盖弥彰,原名“那吒”,成为“哪吒”,反倒把佛家翻译加“口”以示音译的习惯显明地表示出来了。
第四种方式是,大致由南北朝起始,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志怪、传奇等笔记、小说,讲因果报应的善书,以及自宋金元以下的戏曲等等,将佛寺中的二十天以外的水中、地下,彻底改造为中国的龙王水族、阴曹地府。并且往往带有道教气息。这就是:
第十九位:水天。梵文音译“缚噜拿”,是一位在《吠陀》神话中已出现的老神,本来神权极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来权力逐渐被别的神取去,佛教产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权,成为西方大海中海王国之神,也就是南亚次大陆的“龙王”。中国原有水神,于是与之融合。中国的水神原缺庞大家族,受佛教启发,生长出太子、龙女等一大批家属,外加巡海夜叉等水族来。龙女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亮点之一,全都美丽善良,连龙宫侍女都让人“称心”。从她们身上产生了许多浪漫故事。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中国人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十殿阎王”,并热热闹闹地把地狱变成中国式衙门,有判官和牛头、马面等鬼卒,有灌黄汤即迷魂汤的黄婆等等。佛教怕他们过分脱离因而独立化,派出地藏王菩萨掌管。南亚地狱原分男女两处,由阎魔和他的妹妹(一说是妻子)阎蜜分管,因不合中国国情,阎蜜被暗中取消。这都是中国人的汉化发展,并多少影响了近代以来的藏传与南传佛教。中国原有泰山治鬼的老说法,后来又加上酆都城,这些与阎魔王纠缠在一起,职权至今没有划分清楚,容另文述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中国艺术报 2011-02-1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