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说,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独具的民族性表现得极为强烈。一则不保守,很愿意接受外来思想与事物;二则总是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之为我所用,迅速地中国化亦即汉化。古代的人接纳诸天,是把陆续进入视野的一批批“天”们,经过挑选,区别对待。大体上说,有以下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完全是古代南亚次大陆老神而难以纳入中国神系列,也就是说很难改造的,基本上保持原样,但照顾到中国人的审美观,尽可能地使之幻化为中国帝王后妃将帅形象。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因为汉化佛教越来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相对于南亚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言,属于非常净化的类型,主尊与诸尊全都庄严肃穆、优雅大方。原来比较丑恶的形象,都被转变成雅观美丽的。按这个标准,大致有以下一些诸天中的人物入选: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摩诃婆罗贺摩”,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三大神。据更早期的《摩奴法典》记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为两半,造出天和地,并创造了十个“生主”,由他们协助完成创造世界的工作。同时,他也创造魔鬼与灾难。他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个头,面向四方。他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出行时座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因其本来地位崇高,所以佛教产生后也用他造出新神话。《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生时,梵天作为最亲近的侍者,手持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导者。释尊成道后,大梵天洒扫自己的宫殿,请佛在殿上说法。这样就造成佛居诸天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门后,虽被吸收为护法神,位居“诸天”之首,与“三大神”原职相比,显然地位大大降低。汉化后形象改变更甚,多作中国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莲花。在释迦牟尼佛旁边侍奉时,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说:梵天、帝释并侍佛,梵天打伞(幢),帝释持拂。鹅与鹅车不甚合乎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常被取消。
第二位:帝释天。梵文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的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武器有金刚杵、钩子、网。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据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幢)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许多经文。当然,加入“诸天”的行列后,虽然居首,比“世界大王”时代就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老部下基本上平起平坐。佛教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有婆罗门,名摩迦,姓?尸迦,有福德大智慧,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升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又据《净名经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个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于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这种种说法,暗中影响了汉化佛寺的造像意匠。汉化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男人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或即径作青年女后像。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须弥山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中国画师常有巧妙构思。如北京市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作女后像,后有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给帝释天打着伞盖(幢),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盘,内盛莲花,以示入佛门修供养之事;最有意味的是第三位,双手捧山石盆景,这是纳须弥于芥子式的化须弥以至大地为盆景,此种绝妙的象征性手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意匠创造。研究南亚次大陆神话的人,若见他竟然变得这样厉害,定会惊讶不止,叹其汉化之深也。
第七位:密迹金刚。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常作金面顶盔贯甲大将军形象。俗人不认识他,称之为“金面韦驮”。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是“摩醯首罗”。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之神,以男根为其标识。据说,万物都是他生的,原来都是他肚里的小虫,大地是他的身体,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粪便。佛教说,他位于色界十天处,“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颇为“丑恶”,看来都与本根有些关联。汉化后彻底改造,全失本真,常作汉译经典所示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状态,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等,面作菩萨相,身着菩萨装,面如天女,骑乘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的。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见。
第九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的不准确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密”,又名夜叉(药叉)大将,是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有的佛经上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也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许多工匠常把他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红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
第十位:辩才天。梵文的意译,音译是“萨啰萨伐底”。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据说他聪明善辩,所以称为辩才天;他能发美音歌咏,所以称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别,《大日经》说是男天,还有妃子;《最胜王经》说是女性,阎罗的长姊。经文中说,她住在深山里,“以雀羽作幡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身着青色野蚕衣”。一切动物如狮子、虎、狼、牛、羊等都爱慕她。汉化寺院中所供,常为菩萨脸菩萨装八臂像,手执火轮、剑、弓、箭、斧、罥索等,脚下站着狮、虎、狐狸、豹等。
第十一位: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的意译。音译为“罗乞什密(吉祥)室利(女)”。出现甚早。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据说,她是神魔大战共同搅动乳海时产生的,故又名“乳海之女”。后来她成为毗湿奴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常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这场面使人联想起西洋画家常画的宙斯化黄金雨的故事)。她的坐骑是迦楼罗(金翅鸟)或优楼迦(猫头鹰形动物),有一头六牙白象相随,那是印度教系统“吉祥”的象征。佛教列为护法天神,主要采取了她掌握财富的特点,因为毗沙门天王(北方天王)原是财神,有的老经典就说她是毗沙门天王的妹妹或妻子。以其施财于众,故称功德天。汉化寺院中所见,她的形象端庄美丽,常戴花冠,穿多层各种天衣;佩饰繁多,有耳环,璎珞遍体。极为雍容华贵。有时则作中国后妃宫样装束,那是彻底汉化的表现,常见于明中叶以后。姿态是:举如意宝珠,后随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她的旁边一般紧跟着一位老者,那是替她念咒使瓶中出宝的咒师,着白衣(令人想起中国中古以来传奇小说等载籍中习见的能“憋宝”的“白衣波斯”),手把长柄香炉。
第十二位:韦驮天。唐代始见于中国佛家记录,实为中国人创造的神。中国人给他找过南亚次大陆的原型,说是“童子天”,恐怕靠不住,但是在塑造时遵守“童子面貌,将军威容”的做法。《封神演义》中以“韦护”比拟之,说韦护是由道入佛门作护法的,反映出佛道竞争的一个小小侧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中国艺术报 2011-02-1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