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晓峰]汉历东传──中国岁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7 | 点击数:13472
 


  套用语言学的术语说,中国古代岁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一话题并不仅仅是过去时的,同时还是现在进行时的。我注意中国古代岁时对日本的影响,就是从一碗菜粥开始的。

  这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留下印象很深的一件事。记得那一年元旦刚过没有几天,应邀到京都宇治的一位朋友家下围棋。午间日本朋友的妈妈端出来的,是两碟小咸菜和一碗味道有点特别的菜粥。第二天翻开《京都新闻》,半版的贺春广告下,赫然载着有名的京都西院春日神社昨天以七草粥接待访客的消息。才想起来昨天正是七日。按照中国古代的老习惯,一进正月里,鸡一狗二猪三羊四牛五马六人七,一月七日正该是人日。这一天在中国古代有戴“人胜”食“宝羹”的习俗。所谓 “人胜”是指用纸剪成人形,贴于室内。有人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此日鬼鸟夜出摄人,剪一些纸人贴上,鬼鸟慌慌张张飞进来,不辩真假摄个把纸人去也不打紧。所谓“宝羹”,按照《荆楚岁时记》的说法,是以七种菜为羹,俗传食之可以添生气、祛百病。想一下一月七日那日本老婆婆和春日神社以七草粥接待访客,用的原来还是中国人的老礼儿。

  许多中国古代的岁时文化,就这样在今天仍然保留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说到岁时,先要谈及历法。因为通常岁时节日是系附于历法上的,两者的关系很象是皮与毛的关系。所以,这里有必要先谈一谈中国古代历法对日本的影响。

  上古的日本人在历法方面的拥有怎样的知识呢?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794年-1185年)的《古语拾遗》讲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因为没有文字,日本民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只能借助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在这样的文化发展阶段,可以想定是不存在中国古代那样严密的历法的。通常认为,日本上古所使用的是以日月和物候为参照的自然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晋书?倭人传》称之“俗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梁书?倭传》称之“俗不知正岁”。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法传入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我们翻开《隋书》就可以看到,这时的日本已经“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戏饮酒,其余节略与华同”了。

  历法在古代是高度的科学和文明的象征之一。《日本书纪》记载,在钦明天皇14年(553年)6月曾遣使百济,敕书中提及以前派遣来的历博士已经到期,要求派遣替代的人。同一敕书中还提到请百济送“卜书、历书、种种药物”。由百济派遣历博士到日本的制度成于何时,史无明文,不得而知。日本何时开始接受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也仍然是一个谜。到钦明天皇15年(554年),又记载百济向日本派遣了“历博士固德王保孙”,但是否送去了“卜书、历书、种种药物”,则没有具体的记载。从后来百济僧人观勒挟历本赴日的记载反推,大概没有送去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当时,朝鲜半岛正是连年征战的三国时代,百济在文化上采取积极协助日本吸收大陆文化的政策,与其在军事上有求于日本不无关联。从上述史料中也可以看到,日本是非常渴望得到大陆高度发达的历法和其他先进文化的。

  明确记载历法传入日本的记载已经是半个世纪后的日本推古天皇10年(602年)。这一年,百济僧人观勒给日本带去了历本,日本朝廷还选派了阳胡史主玉陈跟随观勒学习历法。从名字上看,阳胡史主玉陈很可能也是从大陆去日本的移民或移民的后代。《政事要略?御奏历》条引《儒传》说:“以小治田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朔,始用历日”。小治田天皇即推古天皇,也就是说,在公元604年,日本终于正式采用了经由百济传来的中国历法。

  然而,百济僧人观勒带给日本的历本,并不是当时隋朝使用的历法。当时百济所使用的是南朝刘宋的元嘉历。1800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藤田一正尝试着用元嘉历推算推古12年(604年)到持统5年(691年)的干支,发现两者尽相符合,由是我们知道,这88年间日本所使用的就是南朝刘宋的元嘉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谌强]非遗保护与节日文化建设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主体地位问题
   相关链接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雷伟平]民俗叙事: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孙宇飞]民间信仰与防疫·[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杜凯月]孔尚任《节序同风录》管窥
·萧放:《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萧放:《春节》
·[乔天一]古籍文献中的北京岁时·[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张勃]发挥专业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发展·[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陈嘉音]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段子与川柳比较研究
·萧放 张勃:《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共探“社区参与”实现非遗“活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