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2 | 点击数:17420
 


      石能生人(氏族祖先),石头具有生殖的功能,是原始先民时代万物有灵论世界观导生出来的一种象征的观念。原始先民为了避免本部族被它部族侵害和消灭,希望更多、更快地繁殖新的成员以充实本部族的实力。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要得到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原动力。同时,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希望战胜凶猛的野兽和险恶的自然条件,以便维持他们的生存,也不能没有足够的人力。因此,原始先民极其重视种的繁衍。在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有灵性、受崇拜的万物之中,石头便是被赋予生殖的功能、能够担负起生养人类使命的灵物之一。

  原始先民看到火山的爆发,喷发的岩浆变成了黑色的石头,毁灭了大片土地上的生态,改变了山川河流的位置和大地的面貌。他们又不断地经历了山崩和泥石流的发生,滚滚的石块象一个爱发脾气的人一样,一次次地给束手无策、应变能力极低的人们造成惨重的悲剧。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山和石是有灵性、有神性的,和人一样,是有性格、有脾气的。另一方面,人们最先居住在洞穴里,野兽也常常出入于人类居住的洞穴。原始先民幼稚地认为,人是从山洞里生出来的。于是,原始先民便不自觉地赋予石头以生殖的功能,认为人类的先祖是石头生的,石头是可以生人的。继而又逐渐赋予某些石头以生殖神祗的职能,于是,便出现了灵石信仰、神石信仰,即对石头的崇拜。随着灵石信仰的出现与延续,关于灵石的礼俗也应运而生,人们向某些特定的石头(石祖)顶礼膜拜,祈求石头赐予人们子息。在石头与人们的观念之间形成的象征关系之中,当然不仅只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往往乘虚而入,在石头象征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禹生于石”和“石破北方而生启”的神话,是我们从史籍记载中所能得到的人类关于石头具有生殖力和生殖功能的观念的最早的信息。禹生于石头,禹的妻子涂山氏变成石头生了启,启是石头裂开而出生的。是否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禹、禹的妻子涂山氏(又称女娲,或女狄)、涂山氏的儿子启所组成的这个神话中的家族,是一个石头的家族?

  禹的神话,本义是治水。研究这一题目的学者很多。但涉及禹的出生问题,在神话学或历史学或民俗学上研究的人和研究论文却寥若晨星。关于禹的出生,神话中有种种大同小异的说法。现择要列举几种如下:

  鲧娶于有侁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肋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名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水。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绎史》卷十一引《遁甲开山图》

  鲧纳有 氏女曰志,是为修己……胸坼而生禹于石纽。

  ──《帝王世纪》

  帝禹夏氏母曰修己……剖背而生禹于石纽。

  ──《竹书纪年·沈约附注》

  修己坼背而生禹。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

  初鲧纳有 氏曰志,是为修己,年壮未字,……以六月六日屠 而生禹于 道之石纽,所谓夸儿坪者。

  ──《路史》引《尚书·帝命验》

  禹生于石。

  ──《淮南子·修务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5-12-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族报:“2010十大宗教学观点”
下一条: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