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杨宽]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其创世神话
  作者:杨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7 | 点击数:33491
 

  楚帛书所讲的创世神话,限于混沌中开天辟地和天象由混乱恢复正常两部分。帛书中间十三行一段文字,也是讲天象发生灾异而恢复正常的。全文可分为三节,第一节讲天象发生灾异,包括月的盈缩不当,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失常,日月星辰运行的逆乱,草木的生态失常等;认为这是”天地作羕(“羕”读作“殃”),天桔将作伤,降于其方,山陵其发(“发”读作“废”),又(有)渊厥溃,是谓孛“。”天桔“是指棒那样长的彗星,”孛“是指光芒蓬勃的彗星。这是说天地遭殃,是彗星降下的伤害,以致山陵败坏,渊泽溃决。接着又说出现”孛“的岁月,有雷电、下霜、雨土的灾异,因而”东国又(有)吝(患难)“,”西国又(有)吝“,而且有兵灾”害于其王“,说明这样的天灾不但东国和西国的人民受难,国君也得有兵灾。

  第二节缺字较多,有些字句意义不明。大意是说一年四季的变化,此中春、夏、秋”三时“都重要。由于”孛“(彗星)的”作其下凶“,日月星辰运行紊乱,”时雨“(及时下雨)失常,以致”群民“的”三恒发(“发”读作“废”),四兴鼠(“鼠”读作“竄”),以(失)天尚(“尚”读作“常”)“。”三恒“是指春、夏、秋三季的常规作业,”四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行事。这是说,由于彗星造成天灾,使得人民废毁三时的常规作业,败坏四时的行事,以致人民不能正常生活。接着指出,由于”群神五正,四兴无羊(殃),建恒怿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所谓”群神五正“,是指主管”四时“的五神,当时中原地区以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四时之神)加上后土,称为”五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太史蔡墨所说),这里楚人所说”五正“,也该指上文所述四时之神加上后土而言。这是说,由于五正管理好四时的行事,使得重建”三恒“而便于人民安居乐业,因而人民要祭享其神。第三节”帝曰“以下,是说上帝为此对五正之神大为称赞,说明必须恭敬祭享。这篇文章通篇是韵文,很明显是歌颂帛书四边所画十二月神中的四季之神的,并要求人们恭敬祭享。

  伏羲是楚神话中的创世者和造物者楚帛书说伏羲生下四时之神,在一团混沌中使四时之神开天辟地,使得日月分明和一年有四季,说明伏羲是楚神话中的最早创世者。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墓葬出土的一批帛书中,有《易经》和《易系辞传》,当是儒家《易》学传到楚国以后,楚的经师在传授《易传》时重新编辑而成的。与《易系辞传》同时出土的还有四种解释《易》的作品,如《要篇》、《易之义》、《缪和》和《昭力》等,说明楚曾长期成为传授儒家《易》学的一个中心。因此《易系辞传》本为儒家之学,融合有道家黄老学派的学说,并且把伏羲作为最早的造物者。看来长沙的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楚帛书,以伏羲为最早的创世者;同时长沙的汉初墓葬出土的帛书《易系辞传》,又以伏羲为最早的造物者,是有密切的历史传统关系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传《易》于鲁人商瞿(字子木),商瞿又传楚人馯臂(字子弓),馯臂以后《易》还是在楚长期流传,特别是在长沙地区。

  《易系辞传》讲到远古圣人依据《易》的”卦“而造物的传说,包犧氏(即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推行耒耨之利,日中为市;黄帝推行舟楫之利和臼杵之利。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诸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样把历史分为”上古“和”后世“两个阶段,”上古“是指原始社会,”后世“是指文字发明和创建国家制度以后的文明社会,而把”圣人“的造物作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关键,伏羲就是最早的造物者。

  《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样把”始作八卦“看作伏羲的最重要的创造,是和楚人的原始巫术有密切关系的。所谓”始作八卦“,实质上就是”结绳而治“,八卦的制作和结绳有密切联系。当原始部族结绳而治的时期,就用绳索作为占验的工具。旧时四川金川的彝族,卖卜者手持牛毛绳八条,掷地成卦,如是者三,以定吉凶称为”索卦“,临阵作战时要用以占卜胜负,见李心衡《金川琐记》,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楚辞·离骚》说:”索藑茅以筵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灵氛“是占卜的巫师,使用原始巫术来占卜,”筵篿“是几片竹制的占卜工具,”藑茅“是一种灵草,”索藑茅“是说用灵草作绳索而绕在”筵篿“上,于是投掷”筵篿“来占卜以定吉凶,这就是楚人沿袭”索卦“的遗风(详于省吾《伏羲与八卦的关系》,收入《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

  ”圣“是孔子所标榜的最高道德,孔子曾感叹:”圣人吾不得见之矣。“(《论语·述而篇》)孔子又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篇》)凤鸟至,河出图,是将兴的祥瑞,这是早有的一种神话传说。《易系辞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后来儒家的信仰。《孔子三朝记》的《诰志篇》(收入《大戴礼记》)就曾说:”圣人有国“,”于时龙至不闭,凤降忘翼“,”洛出服(“服”读作“符”),河出图“。所谓”河图“、”洛书“,具有神话性质。儒家由于重视”造物“对于改进和提高人民生活起着重大作用,把这些神话中的造物者称为”圣人“,其实他们都是人面蛇身的天神,《列子·黄帝篇》说:”庖犧氏(即伏羲)、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伏羲、女娲、神农和夏后氏都是创世者和造物者。《楚辞·天问》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就是因为神话中有女娲造人之说,因而要问女娲自己的身体是谁造的呢?同时女娲有补苍天和立四极的神话。

  从来神话中的创世者又是造物者,民间”造物“的工匠是要使用规、矩、绳、墨等工具的,神话中的开始造物者当然也是使用这些工具的。神话的四方和四季之神既是创世者,当然又是造物者,因而《淮南子·天文训》就说:”句芒执规而治春“,”朱明执衡而治夏“,”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蓐收执矩而治秋“,”玄冥执权而治冬“。伏羲和女娲既然是创世者和造物者,因此伏羲和女娲的图像也是手执规矩的。我们所见到的伏羲和女娲图像,最早是东汉时代的,如武梁祠石刻、四川郫县出土石棺画像、重庆沙坪坝出土石棺画像,都是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蛇身人首,两尾相互纠结,同时文字记载中出现有伏羲和女娲为兄妹或夫妇的传说。伏羲和女娲手执矩规的蛇身神像当是依据原始的神话,所说兄妹关系和夫妻关系当是后起的传说。王充《论衡·顺鼓篇》说:”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又说:”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指董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祐也。“这是王充解释董仲舒主张”雨不霁,祭女娲“的,认为女娲本是”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只说俗图画女娲之像为妇人,没有谈到女娲和伏羲有什么关系,而说”俱圣者也“。

  附带要指出,楚帛书八行一段文字,说雹戏(伏羲)”乃取(娶)*[虘+又]*[辶+尾]之子曰女*[止+冖+八+土],是生子四“,”女“下一字不识,有人以为即女娲,并无确证。

  [附记]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陕西北部神木县汉墓新出土画像石中,有”春神句芒“和”秋神蓐收“的画像。春神句芒人面鸟身,左手捧红色日轮于胸前,右手持矩,足下和身后各有一条青龙。秋神蓐收也是人面鸟身,右手捧白色月轮于胸前,左手持规,耳部有蛇,足下和身后各有一只白虎。我认为,这两幅画像,就是依据四季之神的创世神话而创作的。楚帛书既讲伏羲使用四季之神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从而使得”朱(殊)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步为岁,是惟四时“,又讲千百年之后,由于日月不断产生,四季运行失常,于是炎帝又命祝融使四季之神开天辟地,即所谓”奠三天“和”奠四极“,接着就”为日月之行“,使日月得以正常运行。据此可见在这样的创世工程中,使日月正常运行,是此中一个重要关键。新出土的春神句芒和秋神蓐收画像,分别手捧日轮和月轮于胸前,就是表示他们在创世工程中主持”日月之行“。《山海经-西山经》讲到蓐收之神居于渤山,”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这是说蓐收之神用他的”红光“在掌管”日之所入“,也是讲蓐收掌管日的运行。所谓”其气员“,”员“当读作”圆“,这是说蓐收发出红光使日轮运行的气象圆通。新出土的句芒和蓐收画像分别手执规矩,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相同,因为他们既是创世者,又为造物者。新出土汉代画像石以蓐收为秋神,与《月令》相同,而和楚帛书所说”玄司秋“不同,该是依据中原流行的神话。1997年1月17日追记。

  (原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7-09-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向志柱]古代通俗类书与《胡氏粹编》
下一条: ·[习五一]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