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习五一]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
  作者:习五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0 | 点击数:7058
 

  [摘要]中国传统宗教与近代西方宗教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华夏宗教文化的庙会传统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吸引着千百万民众的热忱参与。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不仅渗透着宗教信仰与传播方式的嬗变,而且反映出社会风俗与民众心理的变迁。本文主要考察近代北京民众宗教文化与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

  近代北京的庙会文化,在都市社会缓慢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体规模趋向衰落。其多元功能的互动关系不断调整,各种功能的内涵逐渐演变。宗教的主导作用发生根本动摇,商贸与文娱功能日益增强。地处繁华闹市的庙会,商业贸易功能迅速超过宗教的魅力。民众云集的庙会集市,为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然舞台。

  [关键词]近代 北京 庙会 演变轨迹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上一条: ·[杨宽]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其创世神话
下一条: ·[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海翠]冀南地区的庙、庙会与“行好圈”
·[裘兆远]《潘公宝卷》近代宝卷创编的路径与方法·[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欣怡]从高禖祭祀到神女信仰·[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仪式文艺的文本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新书发布会举行·[徐永安]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