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王传]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作者:王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6 | 点击数:19328
 


  [摘要]本文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由个人扩大到群体,对研究所同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开创的西南民族研究及其学术影响作出了讨论。语史所同仁利用其所倡导的田野调查实践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法对西南民族的调查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西南民族研究之先声,还直接催生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形成和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早期的研究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民族学田野调查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学科训练,致使对调查方法和研究分析工具的掌握有欠成熟;二是受研究经费的不足和战乱的影响,导致调查时间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论的深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语史所;科学方法论;西南民族;田野调查
  [作者简介]王传(1980一),男,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上海200241)。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10.2.67—75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语史所)是继北大国学门之后,又一在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较早且较典型的学术机构。该所自1927年8月筹办,至1931年1月改名文史研究所,历时虽仅三年半,但成绩斐然,不仅先后出版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32期、《民俗周刊》(初名《民间文艺》)128期、《民俗学丛书》39种、《史料丛刊》5种、《考古学会丛书》2种和《秘笈第一集》10种,且通过倡“打破学术界的一切偶像”,“实地搜罗材料,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俗”的田野调查实践,以及利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作为研讨学问的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历史研究视野,推动了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及诸多学术新领域的产生,充分显示出“科学方法”引领之下中国现代史学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崭新趋势。

  一、语史所的工作旨趣

  1927年11月1日,《语史所周刊》创刊,顾颉刚代表语史所同仁作了一篇反映研究所工作旨趣的《发刊词》。

  在顾颉刚看来,转型时期的学术界,要在“前人的工作之外开出无数条道路,不至据守前法,不能进步”,就必须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材料的状况和最新治学方法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他在《发刊词》中指出:随着时代的改变,应将自己的理性从前人的权威中解放出来,承受了现代研究学问的最适当的方法。历史语言学也和其他的自然科学同目的同手段,所差只是一个分工。鼓励研究所同仁要实地去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中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俗,建设新学问。【1】

  上述论述,无论在治学理念、方法还是内容上,都包含着一种新的意义。具体来说,首先是提示了搜罗学术材料的新路径。在他看来:故纸堆中的材料和在自然界中的材料是没有什么高下的分别的。只要能在材料中找出真实的事实来,有益于做真实的研究,研究者的眼光里绝对不能受应用卜的新旧的界限的牵绊,上至石器时代石刀石斧之旧,下至时髦女子衣服饰物之新,一律收集,作平等的研究。【2】尤其应注意通过田野调查或者考古,广泛搜集社会各个角落非文字的材料,诸如民间传说、歌谣、谜语、谚语、曲本、神话、童话、故事,以及被传统学术研究弃之不顾的档案、账本、契约、民俗物品等。

  其次是提倡多种研究工具交叉并用,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的内涵。语史所倡导的“语言历史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同目的同手段”之内涵究竟是什么?观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一文,便可知:

  所谓科学,并不是他的本质而在他的方法,他的本质乃是科学的材料。科学的材料是无所不包的,上自星辰,下至河海,变换如人心,污秽如屎溺,没有不可以加以科学的研究。研究国学就是研究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用了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3】

  国学和自然科学不仅在治学方法上有共通处,自然科学知识本身对于语言历史学的研究也同样是有用的。他说:我们深知道别种科学不发达时。国学方面也要因为没有帮助而不得不十分进展的,所以我们酷望别种科学的兴起。如地质学家的研究可以补正我们考古学的研究;语言学家的研究,有益于方言调查;医学家对中医中药的分析考查,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在医学史上的位置;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的研究,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动植物的形状和分布区域。总之,国学的发展,需求于别种科学的成果。【4】

  在此,我们不难明白顾氏所指: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历史学要利用诸如人类学、社会学、地质学、考古学、语言学、医学、动植物学等学科的成果为其研究提供工具。总之,一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史学领域。二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历史研究领域。他们在实践中秉此思想为指引,在西南民族研究中不仅打破了中国旧学范围和治学方法的束缚,引起了知识上、思想上的一种深刻的改革,还推动了历史科学和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交叉整合,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历史研究视野,显示出“科学方法论”影响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新趋势。

  二、西南民族调查研究之先声

  语史所成立后,尽管顾颉刚曾在《语史所周刊》发刊词中积极号召同仁“要实地搜罗材料”,进行实际调查工作,但起初不仅不能解决调查的科学性问题,也未能真正使将调查活动付诸实践。比如,顾颉刚认为1928年出版的《西南民族研究专号》中的材料“多半是在地方志里寻来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价值不能很高。”【5】作为主编余永梁在专号后附文检讨:此专号“也是整理纸上材料多实际调查的少”,因而“不很满意”。【6】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诚如容肇祖所说的“翻书之功为易,而探访或调查的不易”;【7】另一方面,当时的国内学人对于调查存在着无章可循的困惑,同时还面临者经费短缺的困难。【8】

  在诸多的困难面前,语史所同仁没有退却,他们对西南民族研究的热情激发了强烈的学术责任感。余永梁认为:“各民族的文化、语言、风俗、宗教与分布情形,除了调查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交通一日千里,这些民族逐渐完全同化,若不及时调查,将来残留的痕迹也会消失,在文化政治上当然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们若不乘时研究,岂不是学术上一件损失?”【9】他们向学界声呼:“中山大学设在广州,对于西南诸省的民族研究实有不可辞的责任”。【10】强烈的学术使命感使得他们积极促成了辛树帜、杨成志的西南民族的调查活动。开辟了中国西南民族调查研究的新园地。

  早在1927年11月,辛树帜第一次进入到“前人未到之”猫(同“瑶”)山采集动植物标本,为那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惊诧的同时,也为猖人的原生态的人文风俗所深深吸引,于是致信傅斯年:“望兄在史地科组织团体,赴两广云贵等处搜求材料,使吾国南方史地开研究之生面。”【11】这可作为对西南民族调查最早的倡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2010-12-08

上一条: ·[辛允星]如何进行“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
下一条: ·[杨善华]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