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拦街福”的思考
Speculation upon New Lanjiefu
武宇嫦
WU Yuchang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Lecturer,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在温州历史上,“拦街福”是盛大的民俗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拦街福”从50年代起就中断了。在新时期,从2002年开始到2010年,在政府的努力下,一共又办了5届,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新“拦街福”.
传统的“拦街福”是基于民众自发的春祭祈福的信仰而自发形成的。家家摆供桌,祭神祈福,“吃吃嬉嬉看看戏”,集中体现民众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动力创造了多方面的文化,比如与之相关的福禄寿的雕塑工艺、曲艺表演等等。传统“拦街福”中的几类活动,也主要体现神圣的意味。如彩灯,这是经过包装改造过的火,火和祭天(神)有关;戏曲和舞蹈,这和通神的巫术和动作表演有关;还有音乐,它更是和神圣的仪式有关。这些都可见神圣的意味含蕴,这些都是在趋吉避凶的心理动力机制下形成的。当然民众上街出门的愿望也是基于祈福和分享福神的恩赐:人越多,大家挤来挤去,热闹非凡,似乎得到的福气就能越多。因此普通的个人,只要在这段时间里走上祈福街,凑凑热闹,祈福的心理也已经得到了满足,对这个活动的参与感获得了满足。这个热闹的活动在整体上呈现为一种集体展演,其规模是几条街,而且不只是具体的祭祀的供品和仪式,参与的百姓越多,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集体仪式就越壮观。因为这是一个基于神圣目的产生的民俗活动,在本质上是联合的仪式展演,大家严肃地投入仪式,甚至意识不到这是集体的仪式,但因其个体行为的同质性,呈现为集体展演的性质。“拦街福”的这种展演性特质决定了政府主导下的相当市场化的新“拦街福”表面上成功,民众通过消费化的行为参与“拦街福”.作为一种商贸活动,它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因其内在原有的核心价值机制被改造和取代,失去了在其自身基础和逻辑上的稳定的传承和变异的内在机制,面临着核心生命力的丧失。
当下由政府主办的新“拦街福”,通过宣扬“发扬传统文化,为国家和人民祈福”,由“国家、民族、人民”取代和改造了民众所祈福的“神”.政府的这种阐释和宣扬,正在改变“拦街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国家、民族、人民”的概念在国家政治权力的层面上具有实际的意义,但在民众的生活层面则相对抽象。所以,这种经过国家意识形态改造过的祈福观念,作为新“拦街福”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如果再和基于商业目的的旅游节结合起来,势必会加强“拦街福”的展览倾向,使其性质全然世俗化,使其展演规模和内容也必定会扩大和丰富,比如各种民俗工艺品的展演、各种旅游资源的包装和宣传等等。同时,若再将其定位为民众的文化活动,上述展览本身似乎又不够“文化”,则自然会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联合,举办科学普及和知识讲座等活动,所以“民俗、文化、商贸、旅游”是当下“拦街福”的标签和关键词。可见,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主流文化,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所以,这样的“拦街福”,如果想持续,只能依赖于政府的设计、宣传和商业利益的驱动。它的规模可以一年比一年大,但是它在总体上却呈现出主题不集中的特点。它表面上很红火,但实际上却面临着内在生命力的不断丧失,以至于最后大众陷入审美疲劳,政府也疲于设计翻新的境地,商业利益自然也无法实现,从而无法持久。文化要想传承下去,必定要成为民众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文化仅仅是用来被展演和被消费,它会很快再次面临岌岌可危和被抛弃的危险。所以,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和任务下,对我们的文化作新的创造和传承,如何对其核心价值观念进行适当改造和阐释,这是我们不得不严肃思考的问题。
政府试图通过举办“拦街福”在群众中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古人产生“拦街福”是基于“他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同时也包含了其渴求幸福生活的迫切要求和内心愿望”.其实,古人的这种拦街祈福的行为,恰恰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直面和体验,尽管对客观规律的具体认识有限,但从古人的这种行为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宇宙人生中存在着人类所不能忽视的客观规律,不管这些规律具体是什么,他们对此深有体验,他们保持着敬畏,要对它有所表示,企图通过祭祀的方式,对它产生影响,从而达成获得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相反,今天的人们,在对宇宙人生的规律认识有限的情况下,早就信心满怀地宣布“人定胜天”,对人所没有认识到的客观规律不再保持敬畏和谦虚,以为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宇宙,对人与自然界根本一体性的客观状况视而不见,毫无顾忌地改造大自然,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自身和后代推入生存困境。所以,传统的“拦街福”是一种人类在未知面前保持谦虚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心理有利于我们维系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人的这种普遍的趋吉避凶的心理几乎是人类一切发明创造和探索的原动力。如果否定了这种基于对未知敬畏的祈福,改造成为基于“人定胜天”的科学祈福,这样一来,祈福的真诚性就难以保证。既然人可以胜天,那就不需要向谁祈福了,这在根本上就否定了祈福的合理性,也就间接否定了人普遍具有的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如果在新“拦街福”中,我们可以承认和允许祭祀的内容存在,而结合新的时代挑战和人类的生存困境,对其进行合理的再阐释与引导,将是更符合我们的时代方向和生存实际利益的文化再造。这样的“拦街福”可以抑制其过度商业化和消费化的倾向,能使民众内在的创造和参与热情真正被唤醒。所以,在新“拦街福”中,政府可以分散地设置祈福和祝愿的场地,从而增加民众参与的满意度,使他们不只是看看和买买东西、吃吃东西这类简单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能亲身创造和实践着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毕竟,只有民众自觉实践和参与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化转换,进而实现民族的现代化。 (编辑:赵肖为)
(本文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