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专题║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现代温州如何办好“拦街福文化节”的讨论
  作者:刘魁立 陶立璠 刘锡诚 叶大兵 倪钟之 连晓鸣 田建民 黄涛 武宇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5 | 点击数:34774
 

  温州“拦街福”民俗文化节的形成与特点
  ──兼论民俗文化的传承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Festival of Lanjiefu and Transmission of Folklore Culture

  田建民
  TIAN Jianmin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Professor with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University)

  一、温州“拦街福”民俗文化节的形成与特点

  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是农忙的前夜,也是江南杨柳新绿、百花吐艳、令人心旷神怡的黄金季节。勤劳而富有创造力的温州人是不会让这段好时光无声无息地溜走的,他们要放松精神,尽情地享受这旖旎的春光,绽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天性。于是怀着祈神赐福的美好愿望,纷纷从四乡涌入城中,先是三三五五,走亲访友,品尝美味,游览观光;继而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管弦齐奏,舞龙斗狮,营造出热烈而喧闹的欢快氛围。市民们为欢迎乡下来的客人,家家张灯挂彩,拿出家里好看好玩的东西摆放门前,让大家一饱眼福,分享快乐。商家自然也不会错过这兜售商品和展示实力的大好商机,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在祈神赐福的美好愿望下形成群众狂欢与商家竞卖联袂出演的盛大的民俗文化节--“拦街福”.

  “拦街福”这一温州人特有的民俗文化节,既与全国各地的庙会、香市等在放松人们的精神与集市贸易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独具的特点。

  首先,与其它地方的庙会相比,“拦街福”少了一些“迷信”与实用的色彩而凸显了狂欢与休闲的特点。各地的庙会人们一般都要焚香膜拜一个或几个固定神祇,祈求神仙保佑赐福,然后再逛庙会买一些或是急需或是物美价廉的商品,有着较浓的迷信色彩和实用目的。而“拦街福”却没有固定拜祭的神祇,他们拦街祈福,认为时时处处都有神祇赐福,把他们美好的心愿外化为一种欢快的祈福活动。参加“拦街福”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要购买什么廉价或急需的商品,而是一种自身的积极参与、精神的高度放松、自身价值的展示,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温州人奔放而富于创造力的激情,开放而自信的心态和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拦街福”就是温州人的狂欢节。

  第二,浓郁的文化韵味与民俗色彩是“拦街福”民俗文化节的又一显著特色。节日期间,永嘉昆曲、瓯剧、温州南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马灯戏、民间八仙戏、和剧、乱弹、越剧、京剧、道情、萧江大鼓、温州鼓词、温州莲花、温州参龙、永嘉花鼓等各种戏曲对台演出,演员们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各献绝技。拼字龙灯、藤牌舞、贝壳舞、踏八卦、龙凤狮子灯等民间舞蹈沿街起舞。米塑、彩泥塑、竹壳雕、黄杨木雕、首饰龙、瓯塑、瓯绣、乐清细纹刻纸、彩石镶嵌、平阳太平钿剪纸、夹缬、竹编、木活字印刷、泰顺木偶、乐清金漆圆木、绿茶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争奇斗艳,令人赞叹不止。各种小吃如长人馄饨、温州鱼丸、灯盏糕、油炸香芋酥、酱鸭舌、烤鱼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香味诱人。展示出瓯越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地方民俗的丰富多彩。

  第三,“拦街福”的第三个特色是把休闲、娱乐、观光与商贸融于一起。温州人生活在背山面海江河纵横交错的江南鱼米之乡,具有大山一样坚定的性格和大海一样开放的胸襟,这使他们在发展经济上有着超前的意识与竞争的自信和勇气。历史上的“拦街福”就有商家酬宾斗富,即进行竞卖与广告宣传。门上挂的条幅和灯笼比谁家的更醒目,寿桃比谁家的大,货物比谁家的多,人气比谁家的高。总之,“拦街福”在使人们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弥漫着商业竞争。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传承民俗文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激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因素,有哪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消极因素?它的哪些东西必须坚决推倒剔除掉,哪些东西要弘扬,哪些东西可以改造和利用?对这样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做仔细的分析和辨别。笔者斗胆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传承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是传统文化中激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因素。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三足鼎立是社会的常态文化现象。三种文化相互碰撞或批评,相互渗透或补充,才能促进社会和文化的正常发展。凭借国家权力来提倡和运作以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为最终目的主导文化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文化形态,就会产生文化专制主义而酿出类似“文革”的苦果;负有社会批判使命的精英文化以超前的精神永远不懈地探索着人类更合理更理想的生存方式,但也往往带上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色彩;世俗文化虽然有商品消费、实用主义等带来的种种弊端,但它也帮助人们直面现实,为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地冲破传统思想的禁区。所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在相互制衡、相互渗透和补充的情况下协调发展才是社会正常的文化形态。

  按照以上三种文化形态的划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哪些值得继承呢?

  先看主流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由“百家”中的一家而跃到钦定独尊的统治地位,开始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时代,奠定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也开始了儒学按照封建统治者们的意愿来解释并为维护封建秩序服务的时代。北宋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学,成为宋代直至清末的主导思想。也就是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演变为所谓“三纲”、“五常”等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三纲”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五常”用来维护和保证“三纲”的实行。它是一种润滑油、调节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起一种缓和、调节作用。所以“三纲”、“五常”等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本质上是反动的,是不讲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的,从总体上是要被否定的。

  再看传统的精英文化。老子、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以“兼爱”化解一切社会矛盾;《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总之,也多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因而是不现实也无法继承的。

  而包含在世俗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虽然也带有一些落后守旧色彩或掺杂着一些庸俗社会心理等落后的东西,但其主导却是刚健自强、厚德载物的进取和宽容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及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辩证法思想,这是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也是最能凸显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此,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柳士同]节庆、假日和“文化主权”
下一条: ·[谌强]非遗保护与节日文化建设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