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头程式理论:帕里─洛德学说】
口头程式理论的两位奠基人: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
“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学说”(The Parry-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大多数民俗学理论和方法都肇始于19世纪。相形之下,“口头程式理论”则是在20世纪中发展起来的寥寥可数的几种民俗学理论之一。这一学说的出现,既是对年深月久的“荷马问题”(Homeric Question)作出的当代回答,也是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方法解决现实学术问题的理论范型。自洛德的《故事的歌手》于1960年首版以来,其理论成果和工作方法,超越了古典学、斯拉夫研究,甚至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边界,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多达150种语言传统的学术阐释中。另外,“帕里─洛德学说”与晚近才发展起来的重视非精英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人文思潮有某种契合关系,因而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美国民俗学的发展轨迹,并且成为西方知识界“口承─书写大分野”这一文化论争的先声,为传播学、书写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故事的歌手》堪称“帕里─洛德学说”的奠基之作,它不仅使“口头程式理论”成为一种方法论,而且使口头诗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因而一直被誉为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圣经》”。该书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尹虎彬研究员翻译,所据版本则是哈佛大学2000年版,由中华书局于2004年出版。有关“口头程式理论”的基本学科规范和简明学术史,读者可以从约翰·弗里所著的《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一书中获得,其中列出了直到1982年为止的相关学术成果及其注释,在该书所择选的1800余个条目中有足足1500条直接成长于帕里和洛德的工作成果之上,由此可见这一理论的国际学术影响是空前的。(摘编自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头程式理论》 ,全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中美合作项目成果:《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北美口头传统研究论文特辑)和《口头传统》学刊16/2(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特辑)
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对“口头诗学”基本理论著述的译介工作:书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0-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