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耀基曾经说过,“(20世纪)二十年代是看不起中国文化,九十年代是看不见中国文化。”中国古人所谓“礼失求诸野”,现在恐怕是无处可寻可求。如今想使我们进入中国经典的精神世界,绝非易事。难道等我们“自觉”了,竟然没有“文化”了?如果一种文化如此就被终结了,大概也没有多少值得留恋的。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看不见”,而不是不存在。但毫无疑问,接续传统或者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今天确实需要自觉而艰苦的努力。
事实上,随着儒家文化圈经济的崛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另外对于社会学来说,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即西方社会学过于强调科学性和形式逻辑,日益远离现实而呈现颓败之势。这个时候,自然使人想到寻求另外的选择。比如,韩国学者李英灿提出“儒家社会学”的研究纲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开始了以中国视角建构社会学理论的尝试:叶启政以颇具禅味的“孤独”与“修养”概念,寻求走出以“有”且“理性”的样态来经营“人”的概念的阴霾;陈海文通过选择性地利用新儒家的思想资源,来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文化启蒙与社会学的基础;张德胜等人在西方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沟通理性之外,提出了“中庸理性”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别出一格的另类理性,可以消弭西方思维方式的诸多问题;等等。
系统的文化“自觉”,根据费孝通的看法,就是“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必须回到历史里边去”。其次,必须摆脱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要么赞同西化,要么反对西化。我们应该掌握选择的自主权,不仅要有勇敢的“拿来主义”,而且也应将中国传统中富有活力的理念世界化。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11 15:44: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