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成伯清]“冻结的传统”
——中国社会发生学的文化反思
  作者:成伯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10160
 

  金耀基曾经说过,“(20世纪)二十年代是看不起中国文化,九十年代是看不见中国文化。”中国古人所谓“礼失求诸野”,现在恐怕是无处可寻可求。如今想使我们进入中国经典的精神世界,绝非易事。难道等我们“自觉”了,竟然没有“文化”了?如果一种文化如此就被终结了,大概也没有多少值得留恋的。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看不见”,而不是不存在。但毫无疑问,接续传统或者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今天确实需要自觉而艰苦的努力。

  事实上,随着儒家文化圈经济的崛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另外对于社会学来说,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即西方社会学过于强调科学性和形式逻辑,日益远离现实而呈现颓败之势。这个时候,自然使人想到寻求另外的选择。比如,韩国学者李英灿提出“儒家社会学”的研究纲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开始了以中国视角建构社会学理论的尝试:叶启政以颇具禅味的“孤独”与“修养”概念,寻求走出以“有”且“理性”的样态来经营“人”的概念的阴霾;陈海文通过选择性地利用新儒家的思想资源,来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文化启蒙与社会学的基础;张德胜等人在西方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沟通理性之外,提出了“中庸理性”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别出一格的另类理性,可以消弭西方思维方式的诸多问题;等等。

  系统的文化“自觉”,根据费孝通的看法,就是“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必须回到历史里边去”。其次,必须摆脱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要么赞同西化,要么反对西化。我们应该掌握选择的自主权,不仅要有勇敢的“拿来主义”,而且也应将中国传统中富有活力的理念世界化。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11 15:44:51

上一条: ·[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
下一条: ·[郑杭生 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卢云峰]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蒋帅]从地理环境看传说发生:以鲁中南盗泉传说为例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吴晓玲]发生·传播·目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三个维度的不同意见比较·[李华伟]中国社会到底有无宗教?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
·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