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成伯清]“冻结的传统”
——中国社会发生学的文化反思
  作者:成伯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10162
 

      系统的文化“自觉”,就是“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

  在叙述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时,经常有人提及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的一段评价:“在二战以前,除了北美和西欧之外,中国是世界上社会学最为繁荣的地方了,至少就其思想质量而言是如此。”就今日中国社会学而论,经过30年的重建,确已站稳脚跟,甚至可以说是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就在美国社会学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英国社会学家需要“为社会学辩护”的时候,中国社会学仿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然而,虽然“社会学”一词出现在中文里已逾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却是不连续的,这不仅是指从1952年到1979年间社会学被取消,而主要是指1949年以前的社会学传统,至今仍然可谓是“冻结的传统”。

  社会学何以扎根于中国

  尽管雷德弗尔德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和论断存在诸多问题,但还是可以将之作为一种富有启发的思路,来讲述社会学中国化的故事。依照这种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两种社会学中国化的策略:一个是联系大传统,一个是贴近小传统。

  如果说严复等人最初是从精英文化或传统经典的角度,试图使群学或社会学在中国扎根,至少与中国大传统的话语连接起来,那么,另外一些学者则通过使之走向民间日常生活的小传统,而谋求社会学的中国化。在后一种取向中,吴文藻所倡导的线路,最具有代表性,即“社会学一定要走上人类学的道路,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的社会”。坚决贯彻这一路线的实践者,则是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在他们看来,坐在书斋的学究式研究固然不可取,但依赖于社会调查也不行,因为“调查只能取得孤立的材料,大致的统计数字,了解不到复杂的社会关系”。而采用人类学的直接观察和参与方法,则可以把握鲜活的资料,并了解特定区域社会生活的全貌。

  但是,任何一种学科视角都有自己的特定“出身”(福柯语),从其“谱系”也透露出其特定的背景假设。人类学之兴起,虽不全是出于海外殖民的需要,但至少也是西方向海外扩张的产物。在人类学的核心,应该说潜藏着一种寻找“文化他者”的冲动。在马林诺夫斯基心中,人类学就是对西方“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师从马氏的费孝通,虽然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以《江村经济》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是为了“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但问题是,将这种人类学的眼光转向自身社会,是否可能导致一种“内向的殖民化”,即在自身内部寻找他者呢?事实表明,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交叉分类中,中国农民成为了他者的他者。当然,最大的他者还是所谓的“乡土中国”,农民不过是其代表而已。如此一来,社会学是否就中国化了呢?或者说,按照当初的设想,以人类学的方法获取中国的资料,是否就能顺理成章地让社会学中国化呢?

  关键在于:是依照中国的观点看,从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去阐释呢,还是仅仅将中国经验视为西方科学视角予以加工的原材料。如果社会学最后不过是一种自我疏离的工具,就很难说是扎下根来,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其实,费孝通自己后来也有反思:“我是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一个处在另一种生活中的对象,我自身有自己的生活,我按照我自己社会里所处的角色进行份内的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11 15:44:51

上一条: ·[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
下一条: ·[郑杭生 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卢云峰]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蒋帅]从地理环境看传说发生:以鲁中南盗泉传说为例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吴晓玲]发生·传播·目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三个维度的不同意见比较·[李华伟]中国社会到底有无宗教?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
·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