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0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0年两会专区

[刘海涛 姜锋]崂山人的狐图腾遗风
  作者:刘海涛 姜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5 | 点击数:5987
 

 

中国民俗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
 
崂山人的狐图腾遗风
刘海涛 姜锋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摘 要:狐被视为图腾的那一天起,即以尊贵的地位受到持久的崇拜,人们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神及仙的地位,因其地位的特殊,逐渐被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瀚海,使其形成色彩独特、内容丰富的狐文化。
在崂山工作的多年里,耳闻目睹了崂山人对狐的崇拜,这种崇拜完全渗透到了每个崂山人的生活当中,即使在现在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下,这种崇拜依然左右着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部分: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笔者认为这种崇拜当属古图腾文化遗风。崂山人崇拜狐的历史由来已久,追本溯源应是史前人类图腾崇拜遗风。早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崂山是东夷民族生息的地方,东夷民族的羿部落是以狐为图腾物的,后来东夷人被齐人赶跑,不知所终。而狐崇拜在崂山地区的人民中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狐文化与其它龙凤、鬼神文化同属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尽管狐文化不比龙文化那样荣耀,不比凤文化那样绚丽,尽管它不比鬼神被列为国家祀典——一直属于‘淫祀范围,但它毕竟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毕竟折射着不是对狐而是对人的认识和评价。
审视龙文化的厚重历史,我们被称作是龙的传人,龙成了全民族的象征。之所以如此,因为龙曾经也是华夏民族的图腾物,曾经被历代帝王视自己为龙的化身——真龙天子。但是狐却没有如此尊贵的地位,从来没有帝王说自己是真狐天子。然而龙与狐同样经历了几千年的崇奉,同样有着若干虚幻的托词,同样表征着中国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同样起到过教化人类的作用。崂山人是否能重新审视狐崇拜文化,充分利用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择其精粹融汇于崂山的旅游文化中去,丰富崂山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狐;图腾;崂山;崇拜;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慧]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下一条: ·[刘冬梅 扎西松保 扎西才措]玉树县仲达乡藏娘唐卡艺术传承现状调查
   相关链接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任志强]危险的愉悦:作为“替罪羊”的狐与妓·[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
·[唐植君]现代语境讲述下的中国“狐妻”故事考察·[武振宇 崔严之]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刘亚虎]中国“姓”“种”“精”“魂”话语体系与族源神话·[苏永前]多重证据视野下的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张程]九尾狐从祥瑞到妖异转变的思想内涵——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王加华]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
·[潘昱州 彭荔 柯小杰]虫蚀纹:中国文字的另类缘起物·[冯智明]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流变 ——基于对广西红瑶的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