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序言
本丛书共三卷,精选了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及其弟子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译成中文出版。希望能够成为关心日本民俗学的中国朋友,以及在中国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及学生们的他山之石。
日本的民俗学大约形成于百年之前。在18世纪,探究日本特有之文化的“国学”,以及19世纪后半由欧洲引进的人类学的“土俗研究”,可以说是日本民俗学的两大源头。但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学,却始自柳田国男1908年夏对九州地区山间村落的刀耕火种及原始狩猎方法进行的调查,以及同年秋他从出生于东北的一个青年那里收集流传于当地的种种奇闻逸话。后来,柳田与聚集于其门下的青年才俊们一起建立了民俗学研究组织,开展了研究活动。日本民俗学就这样作为“在野之学”发展起来。民俗学进入大学殿堂,是1958年以后的事。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日本民俗学变成了“象牙塔中的学问”。民俗学教育和研究基本上在大学中展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日本学习民俗学,要理解民俗学的体系,只要去阅读柳田国男的《乡土生活研究法》或《民间传承论》便可;而要研究具体问题,则去研习柳田国男论及这些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民俗学的方法论凝缩于这两部著作之中。1934.年出版的《民间传承论》,其基础是前一年的9月起柳田每周在自己家中以其嫡系弟子为对象,做了前后三个月的专题讲座。
……
后记
这个选本的25篇论文是从1980年以后出版的民俗学刊物和书籍中选择并翻译的。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1)反映近年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最新动态;(2)侧重理论和方法的探讨;(3)比较直接地对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编选工作先由王晓葵和何彬提出第一批备选目录,经过福田亚细男先生审定,然后确定最终篇目。译稿由各译者独立完成,王晓葵承担了校对和最后统稿工作。
中山大学的王芳辉、林斯瑜、日本名城大学的刘婧女士帮助审读了部分译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从选文、翻译到出版,已经经历了将近3年的时间。有些介绍概况的论文内容和目前的状况已经有不尽切合的地方,敬请读者注意。此外,文章的来源不同,注释和引文方式也有差异。本书在最大限度上作了调整,但是还是有一些难以统一的部分,敬请读者谅解。
此外,作者的引用及参考文献的文章名和书名,一律原文抄录,未加翻译,以便于读者查找原文。
……
·文摘·
对战死者这种有关战争的表象,民俗学的研究裹足不前。战死者是未能完成天命的非正常死亡者,易于变为冤死鬼作祟,即使被祭祀为英灵也无法安息。一般而言,死者的灵魂经过供养而得以净化,失去个性,升华和融合为集合性的普通祖灵,直到结束最后一次祭祀,遗族将不再予以供养。然而,“二战”结束50年后,在日本各地掀起了有关战死者的各种活动,可见,其祖先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由此出现的各种现象,广泛地把家、村落、地域、国家卷入其中,包括慰灵碑或忠魂碑与祖辈坟墓之间的关系、战死者英魂的去向、与政教分离国策之间相抵触的问题等。生死观念的变异导致了葬祭方式的多样化(自然葬、撒骨等),进而产生了它与司法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
有关脑死、器官移植、癌症告知等尖端医疗的问题,无法忽略它与所谓灵魂信仰(animism)世界之间的关系。①因《器官移植法》(1997年6月17日)的通过,脑死亡作为个体的死亡得到了肯定,这便为医生成为死亡的告知者增加了权威性,然而,医生再强调科学的绝对性,在那些坚信灵魂和来世的患者的心性面前也将不知所措。假如考虑到文化、社会背景,那么,精神医学与慰安技术之间的结合是必要的。民俗学有必要探究巫师的日常世界与普通人世界之间的脱节或互动。另外,也需要用批判的目光去考察医生与患者所共建的世界——叫做医院的日常空间。医院作为治疗舞台,就如过去作为传承母体而存在的村落一样,是一种“文化空间”,现代问题在此得到集中体现。在医院中,存在诸如遗体的“清理”、主任医师的“巡诊”、护士的“汇报”等各种仪式性行为,护士与医生正在创造一个独特世界。从学术史上看,医学人类学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成立,今后有必要在考虑日本民俗的基础上对此进行重构,以检讨医疗质量。
……
·书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