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王京 王晓葵]解说《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
  作者:王京 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12437
 

  《乡土生活研究法》

  《乡土生活研究法》(1935年8月)出版于全国性民俗学会组织的建立伊始,作为浅显易懂的入门书,柳田亲自在《民间传承》创刊号上进行了介绍,仅两个月后就再版。从出版时间看,《乡土生活研究法》晚于《民间传承论》(1934年8月)一年,但从内容的形成时间看,顺序却正相反。后者大致形成于1933年秋以后,而前者形成于1931-1932年。

  《乡土生活研究法》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序文“何为乡土研究”,是1931年春柳田在全国社会事业指导者大会上的演讲。前半是总论,分5章详细地论述了民俗学的意义、研究资料及方法的特色、欧洲及日本民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民俗学的现代课题等理论问题。其内容来自同年8月柳田在神宫皇学馆所做的4次演讲,1932年曾以《乡土史研究的方法》为题刊行。后半“民俗资料分类”的内容来自1932年11月到翌年3月之间,柳田受村落社会学会委托,就《乡土史研究的方法》的附录“民俗资料分类表”的各个项目所做的6次口述,由同会的小林正熊根据笔录整理而成,小林曾就200处以上的疑问请示过柳田。在此柳田将日本各地的民俗资料分为“有形文化”(19项)、“语言艺术”(8项)和“心意现象”(3项)三类,就各项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显示了当时民俗学的研究水平和系统性成果。

  《民间传承论》成书前的讲义,对象都是柳田的直系弟子,民俗学调查研究的中坚力量,所以学术气息更浓,术语也更多。而作为《乡土生活研究法》基础的演讲或口述,面对的都是民俗学之外的听众,因此用语和说明更为深入浅出,字里行间充溢着柳田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以及饱满的学问热情。后来的研究者论及初期日本民俗学的性质或柳田思想的特色时常常引用的“乡土研究的首义,简而言之就是了解平民的过去”、“我们的学问归根到底,必须是济世助人的”、“我们的学问不耻于成为实用之仆”、“学问济世”、“新国学”等表述,都出自此书。

  1945年 9月3日,柳田在《炭烧日记》中写道:“今日无访客。准备《民俗学》。精读自著《研究法》。久未伏案今复始。打扫书斋。”年届古稀的柳田经历了痛苦和反思后决心以民俗学拯救战后日本社会的精神荒芜时,首先反思了自身的理论,而最先作为参考的是《乡土生活研究法》。由此也可以看出柳田本人对这本书的重视。

  当然,七十多年过去,书中论述的日本的社会及学问状况都有了重大变化,日本民俗学自身也有了种种新的发展,阅读时应当注意辨别,去芜存菁。但对于正经历着重大转折的中国社会,对于置身于传统与现代交汇之中的我们,相信这本书不仅展示着邻国学问史的重要一页,满载着于今日仍然有益的种种暗示与启发,也跨越时光传递着迎接新时代开创新学问的跳动脉搏。

  《乡土生活研究法》的初版于1935年由刀江书院出版。1964年筑摩书房在出版《定本柳田国男集》时,按照柳田生前的意愿,删除了由小林正熊整理的后半部。1990年同出版社出版文库版《柳田国男全集(28)》时收录了该书的全文,但修改了部分日文表记,添加了难读词的注音。其解说文由福田亚细男执笔。1998年出版新版《柳田国男全集(8)》时按照初版收录全文,只对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最小限度的订正。在后藤总一郎执笔的解说中有详细的书志学说明。

  《民间传承论》由王晓葵翻译,《乡土生活研究法》的序、前半部及后半部中的“第三部心意现象”由王京翻译;后半部的“第一部有形文化”及“第二部语言艺术”由何彬翻译。为了保持原文风格,译文基本采用直译。另外,虽然原文没有注释,但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文中的专有名词,译者尽量添加了注释。因为水平有限,译文注释若有错漏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指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0-10-26 21: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
下一条: ·[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
   相关链接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吴雨馨]乡土生活中的民间小戏对民众的意义
·[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温小兴]红色文化的族谱书写与民间传承·[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柳田国男:从历史维度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
·[王京]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王京]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
·[小林忠雄]作为“另一种生活技术论”的民俗学·异与常:亚洲的生死怪谈
·[李永晶]柳田国男的世相史:日本版“文明的进程”·[王晓葵]民间传承、记忆建构与灾害民俗学研究
·乌日古木勒:《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出版
·[钟敬文]在欢迎福田教授来华讲学开幕式上的致词·[王京]明治期的柳田国男与中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