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3月。全国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 这次研讨会标志着中青年学者已经成长为中国民俗学的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民俗学的队伍建设后继有人。共有89位代表提交了63篇论文,还有5位日本学者应邀参加。会后还组织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俗学的实地调查。
7月。应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学家坪井洋文、福田亚西男教授到我国进行学术访问。
8月 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
9月。第二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在北京门头沟西峰寺门头沟民俗博馆举行。历时一个月。教务由张紫晨、陶立璠主持。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区,26个单位,26人。先后由钟敬文等26位著名学者系统讲授了民俗学的基本课程,计有钟敬文《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罗致平《法律民俗学》、马学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杨堃《民俗学与民族学》、杨成志《民俗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林耀华《普通民族学》、常任侠《民俗中的崇拜与禁忌》、李春秋《伦理学》、张紫晨《中国民俗史》、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宋兆麟《巫教与早期文明》、段宝林《关于民俗特征的思考》、王汝澜《略谈日本的民具研究》、连树声《欧洲民俗学》、许鈺《民俗与民间文艺学》、沈培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宣兆凯《社会学》、李寸松《民俗与民间工艺美术》、王辅仁《中国传统文化》、宋德胤《文艺民俗学》、李稚田《民俗与大文化》、黄秀根《汉代民俗》、陶思炎《中国的求子习俗》、郭子昇《民俗与博物馆》、尹成奎《韩国民俗学》、梁木森《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概况》。内容涉及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学史、民间文艺学、比较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方志民俗学和民俗学的方法论等。与民俗学有关的一些专题讲座,则有民族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博物馆学等。此外,对日本、朝鲜和欧洲诸国之民俗学的介绍,也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通过讲习班的形式,为民俗学进一步培养了人才。
11月。30日上午,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有刘锡诚主持,张紫晨作《纪念“民俗“周刊六十周年》的讲话,容肇祖、钟敬文、杨成志、杨堃、贾芝出席会议并发言。此次会议还对容肇祖先生九十诞辰举行庆贺,赠送祝寿书画。
1988年
10月。28日—30日,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钟敬文等80多人出席大会。 张紫晨先生代表理事会作《开发民俗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为开创我国民俗学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通过修改后的学会章程并选举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钟敬文,副理事长:马学良、杨堃、白寿彝、杨成志、容肇祖、罗致平、刘魁立、张紫晨、乌丙安。秘书长:张紫晨,副秘书长:陶立璠、王文宝、李德芳。这次大会收到约105篇论文,大会宣读44篇。从论文看,反映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民俗学的分支研究也逐渐兴起,田野方法开始进一步受到重视。会议尤其强调,民俗学研究要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中各种新问题的研究。
1989年
2月。20日召开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决议:聘请于光远、吕叔湘、林耀华、常任侠、侯宝林、季羡林、杨宪益、吕骥、吴泽霖、贾芝、金克木、萧崇素为学会顾问;增补郭子昇、梁木森为常务理事;增补郭子昇、贺学君为学会副秘书长;
3月16日—26日。陶立璠先生应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主任宫田登先生邀请,访问筑波大学。
5月。23日,上海民俗学会成立。
7月。《西北民俗》创刊。
8月。11日—12日,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
★《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月。18日—25日,中国民俗学会、江西民俗研究会、豫章民俗博物苑联合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第四次民俗学学术讨论会”。 有75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中南区域民俗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73篇论文。会议反映了中国民俗学新的发展趋势,即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调查专题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各地学者开始协同合作,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某一区域民俗的总体风貌。基于实地田野调查资料的论文,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经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成立“中国民俗文化基金会”。启功先生题签“中国民俗文化基金会”。由陶立璠负责筹款。
12月。9日,福建民俗学会成立。陈国强任会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0-6-22 22:3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