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4116
 

  二、中国七夕文化的东传

  成书于奈良时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从第八卷到第20卷共收录了130首七夕和歌。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其中,第八卷有山上忆良12首、汤原王两首、市原王一首,卷九有两首,卷十二有98首,卷十五有三首,卷十八、卷十九各一首,卷二十有八首。山上忆良出生于日本齐明天皇六年(660年),但第八卷以前未见,表明中国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传人日本并展开的时期是在日本的白凤时代,在宫廷内蔚然成风则是奈良时代中期。

  翻检史料可以发现,日本阴历七月七日举行应节活动最早见于白凤时代,当时在宫廷内部举行了宴会,天皇偶尔参加。据《日本书纪》记载,持统天皇(686“97年)五年、七年分别在宫中赐宴。秉承前代天皇之风,圣武天皇(724_749年)天平六年七月七日观看了相扑比赛,当晚,在南苑举行了七夕诗会。随着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七夕风俗逐渐渗入,孝谦天皇(749—-758年)天平胜宝三年的记事中记载了最初的七夕乞巧活动,除天皇赐宴以外,宫中女官还展示了最美的丝织物。之后的天皇几乎都延续了七夕白天观看相扑比赛、晚上举行七夕诗会的活动。直到淳和天皇天长元年(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806--809年)去世为止。因为这一天成为国家忌日,七夕诗会被废除。相扑比赛也被移到其他的日子举行了。

  延喜五年(905年)开始编纂的《延喜式》里记载了“五节会”,即:元旦、白马(一月七日)、踏歌(一月十四、十六日)、端午、丰明(新尝祭的第二天)。后来又增加了相扑(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重阳。七月七日虽未被列入其中,但作为大臧省下织部司的活动,七月七日被定为“织女祭”。七夕节俗虽然不是正式的宫廷中的“节会”,但在宫廷贵族之间却被作为重要的年中节日传承下来。每到七夕,女人们都穿上漂亮的服装,在庭院的祭台上供上酒、瓜、年糕等物,并将自己的手工制品也一起供上,然后焚香向天礼拜,祈祷自己的手工制品越

  做越精巧。之后,用彩线穿七孔针。在中国唐代,朝廷中尚署要在七月七日进献七孔针,供后宫妇女乞巧所用。这种七孔针至今珍藏在日本正仓院。可以推定日本几乎原封不动地接受了唐代宫廷的风俗。

  进入室町时代,宫廷内部举行了较为盛大的“乞巧奠”,《建武年中行事》记载了七夕的节俗活动:是夜,庭院里放上四张桌,九盏灯台分放各角并点燃,桌上供有瓜、梨、桃、茄子、大豆、鲍、鲷、酒等,然后摆放上古筝,演奏一定的曲目,并有人说牛郎织女二星相会的故事。同时,七夕节俗活动逐渐向武家社会渗透,称之为“七游”。七夕这一天,公家、武家、僧侣等聚集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有七百首诗歌、七调子管弦、七十韵连歌、七百球、七献酒等,这些游戏都带有“七”字,明显受中国七夕节俗中物品都用七个来表示的“数字七”信仰的影响。还有,这一时期,七夕活动中增添了插花的内容。

  江户时代,七夕作为“五节供”之一被确定为幕府的官方活动。七夕节俗活动逐渐渗透到普通庶民,在全民之间逐渐扩展开来。

  三、七夕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七夕节俗传入以前,日本就有“棚机津女”的信仰。“棚机津女”是在水边搭建的棚内一边织神衣一边等待神的来访的少女,她织出的神衣就是来访神的衣服,少女和来访神结合,成为来访神的妻子。《日本书纪》神代下第九段第六记载了天孙降临,娶了在水边织布的大山祗神的少女丰吾田津姬,丰吾田津姬当晚就怀孕了。丰吾田津姬实际上就是“棚机津女”。天照大神自己也具有“棚机津女”的属性,《日本书纪》神代上第七段本文记载了天照大神织神衣的内容。这种习俗延续下来,古代日本每年都要在各地举行这种仪式。一般在海边或者通向海的河边,如果村子在山野深处,则选择大河支流或湖边、池边,总之在水边,建造一个棚子,然后,为神选择妻子,作为神的妻子首先必须是村子里的女孩,其次是已经接受了成女戒,再次必须是处
女,具备这些条件才有资格参加筛选,被选中的女孩住进搭建好的棚内,等待神的来访。因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等待来访神的少女被后世附会传说,进而演化成水神。“棚机津女”因此也被作为水神来供奉。“棚机津女”后来逐渐简化为“棚机”。

  “棚机津女”与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中的织女有些相似,《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其北”指的就是天汉之北,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古诗十九首》描绘了织女的工作就是每天织云锦天衣。家井真认为,织女就是中国古代在河边养蚕、织祭服的命妇在天界的投影。“棚机津女”是在河边搭建的棚中织衣的女人,银河的织女星宛如“棚机津女”,尤其是每年在河边等待与来访者相会这一点非常相似。这种巧合让奈良时代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诗人非常高兴,他们借七夕传说表达自己现实生活的情与景,从文学上达到汉化效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七夕传说传人日本以后,迅速被上流社会的日本人接受并吸收,并在上流社会中流行起来。首先反映在诗歌上,出现了大量歌咏牛郎织女传说的七夕诗,“七夕”在《万叶集》里写作

  “织女”,在随后的一些和歌集中则使用“七夕”。无论是“织女”还是“七夕”,二者发音都与“棚机”相同。这样,“棚机”的说法逐渐被“织女”和“七夕”取代。


 
(本文刊于《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2010-08-12 16:57: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下一条: ·[赵书]“七夕”不宜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