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411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联系就非常密切。古代日本人在创造本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向先进的中国吸取文化养分,滋养并发展日本本土文化。对此,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①这一形象比喻,道出了中日文化的传承关系。

  然而,文化的传承绝不是原封不动地代代照搬,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②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为了使之适应自身的社会环境,而对其进行了取舍与组装③,然后世代传承下来。作为日本五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便是中国七夕节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实例。

  本文以七夕节为例,揭示中国七夕文化传人El本后,与日本本土文化融合、演化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七夕节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一、中国七夕节的内涵

  阴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曾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乞巧是七夕最主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穿针乞巧、浮针乞巧、蜘蛛网占等,出现最早而且流行最广的是女子月下穿针乞巧。

  关于穿针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同书卷三还记载了其他民俗活动:“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由此看来,汉代七夕不仅已有穿针习俗,而且出现了在水边用五色丝乞子、乞爱的习俗。

  汉代以后,七夕乞巧逐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南朝梁宗懔《莉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镐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一时期,妇女不仅穿针乞巧,还举行蜘蛛网占。描写七夕乞巧的七夕诗也出现了。唐代秉承南朝之风,朝野之间都举行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了这一仪式。同书还记载了杨贵妃及宫女们捉蜘蛛装小盒之内,翌日视蛛丝稀密以卜巧之事。穿针乞巧直至近代各地仍很盛行,《清俗纪闻》中详细记载了穿针乞巧之俗。《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了民国时期各地的穿针乞巧习俗,其中参加者基本为未婚或新婚女性。

  明代七夕穿针乞巧之外,又增添新的内容。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丢巧针”(浮针乞巧)的习俗:将针丢到曝晒过的水上,视影之妍媸,以定巧拙。与前两种乞巧方式不同的是,“丢巧针”是在白昼举行,而非夜间,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近代。

  伴随七夕乞巧,承继汉代水边用五色丝乞子、乞爱的风俗,晋代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无子乞子”,晋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了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以及人们向牛郎织女乞子等内容,为七夕增加了新的内涵。乞子习俗至唐代演变为“化生”,《唐岁时纪事》中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宋代则为赏玩“泥偶”之俗,直至近代。有些地方直接将七夕称之为结缘日。

  多数学者认为,女性祈愿机织针缝等女红能够精巧,是乞巧的主要目的,乞巧作为七夕的主要风俗活动,阐释了七夕的主要内涵与性质。结合七夕的乞爱、乞子的重要内容来考虑,乞巧也应该与生殖文化有关。

  首先,以女性为中心的七夕节是建立在以七为生命之数这一古老观念上的,七与女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上古天真论》里就已提到,女性的生理不仅以七为周期,而且以其中的两个七最为突出,即二七具备生育能力与七七丧失生育能力,让人不禁联想到七与子嗣的神秘关系。二七前后的女性多是未婚与新婚,这种特定范围的女性,在七夕乞巧的活动中,祈愿什么,自不待言。

  其次,织女并非纺织神。后世的女性在七夕节一般用瓜果等物来供奉织女,而不是纺织用具或纺织物来供奉,应该说与织女的神职有着很深的关系。瓜果自古以来就被看成是多子多孙的象征,经常用来乞子。《诗经·大雅·绵》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除了歌颂子孙昌盛之意而外,瓜又象征母胎,所以后世处女与男子交合而成为妇人谓之“破瓜”。七夕之际,女子以瓜果来祭织女,除了向织女表达对农作物的保护和丰产的感谢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其祈求子孙的繁盛。

  再者,穿针乞巧选在上弦月的七夕之夜,辨物尚且困难,何况穿针呢?女红能够精巧,应为全体女性的追求。但在乞巧的活动中,多是未婚或新婚女性参加,在这种特别环境下,这些特殊群体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愿望。自古以来,以日为父、以月为母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拜月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习俗,且限于女性,时间上通常是在七日到十五日,其时月亮由缺到圆,代表了生命力和生殖力最旺盛的时期。在古代神话里,有女狄吞月精而生禹的故事。古人认为,女性妊娠与月有着密切的关系。梦月而孕的故事也是屡屡所闻。由此看来,古人是非常信仰月神具有生命和生殖神力的,女性的妊娠与其有着很深的关系。在生命力和生殖力由弱转强的七夕月下,未婚和新婚女性的祈愿是很自然的。

  如上所论,乞巧与生殖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乞巧的背后隐藏着女性的乞子心理。生殖功利是七夕的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所以有些地方径称情人节。封建社会里,传宗接代的重任全部推给了女子,女性地位极低,在一夫多妻制下,女性为巩固自身地位必须具备两大要素,即女红精湛和生育男婴,所以七夕节备受女性尤其是未婚和新婚女性关注。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其婚嫁情节与鹊桥相会都跟生殖问题有关,因与七夕的主旨合拍,自晋代始慢慢渗入七夕节。作为节日,当它摆脱了原始功利束缚之后,需要一个符合世俗民情的解释作为存在价值的依托,有了这种依托,节日的内涵就更为充实,这就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大都有—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作为起源的原因。正是这个美丽而神圣的主题,才使得七夕乞巧一度盛行。在乞巧活动最为盛大的唐代,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七夕密誓。这又伴随着七夕乞巧影响着世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美丽而神圣的主题,使丰富多彩的七夕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成为一种永恒的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2010-08-12 16:57: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下一条: ·[赵书]“七夕”不宜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