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原生态”引起的一场论战:传统是什么?
  作者:徐杰舜 郑杭生 叶舒宪 徐新建 彭兆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4357
 

  传统是被现代人从过去当中精选出来的,是现代人通过对过去的重构或者新构的方式所构建起来的。在“国学”中寻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现代病的良方,这便是我说的“脉”。老庄所向往的“小国寡民”,后人都以为是想象,现在看到人类学给出的报告,才知道它不是想象。国学的话语空间非常大。它是一个符号,但是不要被表面的两个字僵化了。“国”,一个边界;“学”,一种文本,若仅此而已,二者都会异化。

  时间:2010年6月23日下午(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人类学与原生态文化”研讨会会议间隙)
  地点:贵州凯里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访谈嘉宾: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  


 

  主持人:三年前,我曾在这儿参加“原生态民族文化节”。几百人戴着银花花的帽子走动,短裙苗,长裙苗,非常壮观。那时“原生态”这个词就开始流传了。在筹备这次“人类学与原生态文化”会议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原生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郑杭生(以下简称郑):有关系。

  主持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在世界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形态,或者叫文化表达,是当下全球化浪潮中,人们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而凸现出来的。所谓地方性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草根文化,或者是叫小传统,它的特质就是草根性。我们中国的国学与传统文化,同样是从草根来的,《诗经》不是那个时候的“草根”民歌吗,《易经》也是民间搞占卜用的。从根本上来讲,它具有草根性。这几年,在“国学热”的推动下,很多学者都到自己的传统文化里面去为今天寻找思想资源。这种寻找是多层次地展开的,那么其中,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在原生态的层面上展开呢?

  郑:原生态民族文化既涉及到过去,又涉及到传统,同时又与现代发生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传统是保留在现代人记忆、话语和行动当中,对现在仍然起作用的那一部分过去。从这个观点来看,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保留在现代人记忆、话语和行动当中的,仍然对现在起到作用的那一部分过去。

  第二,传统是被现代人从过去当中精选出来的,是现代人通过对过去的重构或者新构的方式所构建起来的。由于现代人的选择,这一部分过去,才得以保留下来,也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一种原生态,不可能有绝对的意义。在各个民族文化当中,你找不到哪种纯粹的、完完全全的、本来意义的原生态。所以现在你要用原生态文化,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去用,而只能在相对意义上用。国学,事实上也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国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太含糊了,这一点,需要很好的定义。

  第三,由于现代人的反复实践和运用,这些留存的过去影响、制约着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群体的社会成员及其家庭的生活和行为。这种传统往往以这个群体的亚文化的形式和习俗的方式出现。我们现在听到的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面貌出现的苗乡侗寨的诸多民歌,也同样影响着现代的生活方式,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也是现代的一种发明。“原生态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在现代生活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社会整合剂的功能。

  第四,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像一切传统一样,既包含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包含缺乏生命力,或者丧失生命力的东西。譬如说,在汉族当中,像妇女缠足这样的陋习,曾经是传统,但现在它已经不是了。用活人祭神、猎头祭神的习俗等等,这都是死去了的东西。

  第五,还有不为人所知的过去。譬如说,没有发掘的地下文物只是一种潜在的传统,一种潜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只有把它发掘起来,经过鉴定、考证,赋予它现代的意义,它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和具有原生态意义的民族文化。

  总之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源于过去,但它是一种能够活到现在的那一部分过去。它们往往蕴生着更加长久的社会趋势。作为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现代开拓和成长的因素,构成了现代发展的一种资源。这也是作为传统的一种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种魅力和价值的所在。

  彭兆荣:“原生态”这个概念,其指向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人们试图通过这个概念的隐喻,去检索、去追索,去怀旧,或者是去恢复某一种我们传统有的东西。今天的原生态可以主张在同等的权力之下,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可以有发展、独立存在的空间。最新出版的萨林斯的一本书《石器时代经济学》中译本,讲到布须曼昆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作者把他们的生活形态当成今天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类要从远古的时代去找到治理人类命运的良方。

  我们谈任何事情,不能背离特定的语境。与其说“国学热”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践行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对发展的反思。国学中包含着不言而喻的,与自然节律合拍的景象:一种安居乐业、安步当车、安分守己、安身立命的态度和价值。所以,在我看来,“国学”在今天语境下的“走热”其实只是“象”,而“脉”却是在“国学”的温暖中追味、追求中国人几千年来——特别是农业民族习惯了的,真实的却又无法言尽的身体力行的价值,同时又表现出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覆水难收的怅然。在“国学”中寻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现代病的良方,这便是我说的“脉”。

  对于这个脉,当然可以从“原”的角度对接。“原生态”是什么,我们不做绝对的定义,所有的文化都在变,但是我们有一个相对的“脉”。这个“脉”就是根植在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人群跟自然的关系之间。

  主持人:彭兆荣讲得很好。“国学热”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就是“象”。我们应该透过“象”去找到“脉”。同样,“原生态”也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中华文化正在恢复与复兴当中,正在重建、重构。拿什么来建?那就是要在我们原生态的文化当中去找到砖瓦,盖成21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大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10-08-09 05:0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下一条: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七夕,我们歌颂什么?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