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张慧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15610
 

  

 

   乞巧节,即七夕,在广州亦称作「七姐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便在凡间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和节庆活动,女性向织女乞求巧智,以求得美满得婚姻,故七夕亦称作乞巧节。

    宋人刘克庄诗语:「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粵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时候广州人过乞巧节地隆重和热闹情景。时光荏苒,现今广州人过乞巧节的盛况已今非昔比。为弘扬传统文化,广州市天河区政府于1998年大规模公开恢复这一民间文化传统,至今基本上重现昔日风光。但在风光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忧患。如何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乞巧节的由来与乞巧祭拜的心理动机

(一)乞巧节的由来与形成

    乞巧节即七夕,但七夕远比乞巧节形成得早。明代罗颀《物源》说:「楚怀王初置七夕」。[1]而七夕的风俗与我们现在的乞巧风俗却大相庭径。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日,遂作由及磨具,是日夜,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晒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晋书》:「七月七日,北阮盛果衣服,皆绵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而耳’。」南朝刘艺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龙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2]各种古籍可见,魏晋之前的七夕只有晒书晒衣之俗,没有崇拜天上牛郎织女的祭祀活动,也没有乞巧的风俗,甚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丝毫没有联系。

最初有关牛郎织女的记载,于《诗经》:「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中日七裹。虽有七囊,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牵牛织女只是人们为比兴而对两颗星辰的人性化,是人们的想象,牵牛跟织女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纠葛。直到东汉,才有提及牛女的感情纠葛的文章。《风俗演义》写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魏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还有后来的《迢迢牵牛星》,秦观的《鹊桥仙》……最初由《诗经》对两颗星辰的人格化想象,不断给历代文人予以想象发挥的空间,于是在历代文人的渲染、加工之下,在民间集体的创作累积之中,牛郎织女故事细节的逐渐丰满,故事日渐完整,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而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直接影响到民间的节俗。南朝《荆楚岁时记》首先记载了七夕乞巧的情况:「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3] 后周《开天遗事》「明皇与贵妃七夕宴华清宫,列酒果于庭,求恩于牛女星。各提蜘蛛,闭小盒中,主晓,以丝网稀密为巧侯。至今仕女效之……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天……嫔妃以九孔针,五色针向月穿之……」宋代《梦梁录》、《梦华录》均有对七夕乞巧加以记载。往后每年七月初七,妇女便以牛郎织女的相会之期为契机,举行各种各样的祭拜活动以乞巧。

    由此可见,可以说先有七夕,后有牛女传说,最后形成七夕乞巧。但前文所引述记载的,是古时中原地区的乞巧风俗,与岭南无关,更不用说广州乞巧的由来。那么广州乞巧、乃至岭南乞巧风俗又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古时作为百越之地的岭南,在每年七月初七盛行乞巧,这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迁徙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秦始皇发卒五十万戍五岭;汉武帝遣十万大军南征并留守岭南九郡;北宋高宗南逃,隆佑太后与部分皇室散落珠三角;南宋末年大批中原移民逃难于珠三角……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包括了中原的乞巧节。在长年累月与百越文化交流当中,乞巧节在岭南的土壤里扎根,最终形成了岭南特色的乞巧节俗。

(二)乞巧拜祭的心理动机

    乞巧,顾名思义「乞求巧智」,妇女们向天上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赐予巧妙的手艺。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好》词曰:「广州好,乞巧乞姻缘。巧艺年年祈夙愿,钟情红粉总堪怜。今日得团圆。」一语道破乞巧节妇女内在的心理动机——乞求姻缘,乞求美好的婚姻。但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这是妇女们乞求美满幸福的人生所作出的行为。

    乞巧节形成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封建的社会中,当时社会的封建使女子地位低下,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把女性由里到外剥削得无比畸形。社会上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条,因此女子不需要聪明才智,不需要伶牙俐齿,她们只需要心灵手巧、三从四德、把持家务、相夫教子。因此一个女子拥有一双巧手,不仅是家庭当中的荣耀,同时可以受到邻里的称赞,更加是寻觅如意郎君的最基本的条件——心灵手巧,便容易受到男子青睐。但是拥有一双巧手不能与美满婚姻划上等号,拥有美满婚姻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够帮助夫家繁衍后代。因此乞巧节当天,女孩们乞求巧手,祈求得到如意郎君;已婚妇女乞求得子,乞求儿孙满堂,为求婚姻的美满,家庭的巩固。拥有美满家庭生活的妇女便乞富乞寿。就如《玉祝宝典·七月孟秋》所记:「七月俗重是日,……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4]于是拥有一双巧手,能够为丈夫添丁,为家族开枝散叶,妇女在夫家受到尊重,同时能巩固她在夫家的地位,这时妇女的婚姻才被认为是最圆满,最美好。

    而封建社会当总,婚姻的圆满就是人生的圆满。在封建的高压统治下,女性对自身的婚姻根本没有自主权,出嫁之后命运便完全掌握在丈夫手中。因此生育与手巧衡量着这位女子在夫家的待遇,她的待遇则直接影响着她的一生。俗语说「母凭子贵」,能够生育出男孩当然好,能够生更多的男孩更加会受到丈夫的尊重。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假若不能生育出孩子,或者只能生出女儿的女子,必定受到丈夫的冷落,世俗所嫌弃,根本不能过上幸福生活,又何来美满的人生呢?

    在女性地位缺失的封建社会当中,能有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似乎是社会的进步。但这不过是男尊女卑思想下的产物,脱去其光鲜的外衣,内在不过隐藏着把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腐朽思想。乞巧、祈姻缘、求子的心理,潜移默化在每一位妇女的心中。觅巧手,寻夫君,求子嗣,她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男权社会附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没有意识到这是为自己的人生祈求,但正是这样种种现象的综合,说明乞巧最本质,最内在的心理动机,是妇女们求得美好人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向往。妇女们通过乞巧拜祭,手工艺品献给织女,表现出广大妇女对人生的期盼,对生命的探究和内在心灵「向美」的追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粤语协会

上一条: ·珠村:纤手弄针线 中国乞巧第一村
下一条: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刘艳超][口头诗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1995—2023)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国庄]梅山民俗文物收藏及其现状研究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张盼盼]以非遗为中心的瓶窑老街景区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储伟]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