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险
杨六金对莽人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历时16年,先后到莽人村寨调研百余次。其中,最难忘的是历险。
杨六金第一次去莽人村寨便遇到险情,带路的人在原始森林中竟迷路了,他们只好在森林里过夜。森林的夜晚恐怖异常,不知名的野兽出奇不意的鸣叫,令人毛骨耸然。杨六金在恐慌中一夜未眠。次日,他们走出森林时,竟被村里人误认为是异国特工。他们用绳子迎接了这位戴着眼镜、背着相机的陌生人。幸好,杨六金身上带有政府部门的介绍信,误会消除了,莽人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他。
还有一次是1997年8月,他和南科村委会主任李有福到莽人村寨调研。返回途中,他感到内急难忍,却又解不出小便,低头一看,一条暗绿色的蚂蝗尾巴在他的尿道口摇摆。他一惊,心想坏了。李有福倒有经验,用一根细线,拴住蚂蝗尾巴,用力一拉,把蚂蝗拽了出来,血洒了许多,剧痛几乎让杨六金昏过去。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9月,杨六金被派往金平县金水河镇挂职副镇长,领导和他开玩笑说,你是莽人头,莽人都听你的话,你可以边工作边研究。
这倒真是一个好主意,杨六金愉快接受,在和莽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进行调研。莽人喜欢上了这个“头”,从他那里学会了腌咸菜、焖豆芽、挖地和洗澡。女人们学会了梳头和洗头。跟着他,到了昆明,看了世博园。“原以为电视里放出来的高楼大厦、密如蜘蛛网的公路,如蚂蚁爬的汽车都是假的,今天亲眼看到,都是真的,”他们认真地对杨六金说。
此前,在官方非官方的用语中,“莽人”与“芒人”皆用。2002年,杨六金撰写了《关于金平县“莽人”与“芒人”的报告》,以科学严谨的资料和事实,论证了金平县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的观点。此后,官方用语及统计资料中,正式统一使用“莽人”称谓。
经过16年的潜心研究,2004年11月,杨六金以坚韧不拔之志完成的33万字的著作《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与现在》出版,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从历史、民俗、语言、文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角度,论述了中国境内的莽人与越南境内的莽人是同一个族群,展现了莽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为莽人的发展进步提出了积极的意见。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和研究莽人的著作,莽人的神秘之门随着此书的出版被打开。杨六金因此被称为将“莽人托出大山的人”。
一本书的力量
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出版,莽人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领导的关注。
2006年9月秋,在华盛顿大学,该校著名亚洲人类学家史蒂夫·哈罗尔教授对前来做高访学者的杨六金说:“你倾注16年精力撰写的莽人专著,我连读了三遍,还有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等国的学者也读过你的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今社会人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你将这个神秘的族群托出了大山,让世人知晓。”
莽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中央重视。2008年1月,中央领导人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帮助莽人尽快摆脱贫困,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莽人的归族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9年,国家民委批复,正式将莽人归族于布朗族。归族问题的解决,加速了莽人的扶贫工程。2009年6月中旬,中国最后一批原始生存状态的莽人推开了自家新居的大门,结束了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日子,开始了现代人的新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08-06 04:3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