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邱家慧]腊八节,心里的一抹温情
  作者:邱家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2 | 点击数:7371
 

·“马鸣湖杯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大学组二等奖·

 

  进了腊月,年的脚步就进了,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

  小时候,对勤劳最深的记忆来自于一种粥——腊八粥。

  在家乡,每年都过腊八节。初七晚上,母亲会提前选好材料,有大米、小米、绿豆、麦仁、红枣、花生······然后就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豆子、去核、精拣,第二天在半夜时分就起床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等到一家人起床的时候,粥也熬好了。都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在寒冷的早上,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黏稠稠的粥,感觉肚子会舒服一年!

  记不清奶奶在我耳边唠叨了多少次,懒汉和懒婆娘饿死的故事。每次吃完腊八粥,奶奶都会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户勤劳的夫妇,生活的很幸福。但他们有一个儿子太懒,懒到什么程度呢?吃饭的时候筷子掉到地上都懒得捡。后来,懒汉娶了个懒婆娘,懒得油瓶倒了都不扶,老两口在的时候,懒汉和懒婆娘还衣食无忧,等老两口病死了,懒汉和懒婆娘坐吃山空,把家败光了。最后没饭吃只能挨家乞讨,把借到的粮食凑到一起,熬了锅杂粥,粥吃完后,两个人借不到粮食,就饿死了。所以他们死后,乡亲们就每年这天做粥来警告家人——勤养德,懒败家···说到兴奋处,奶奶还会用手抚摸我的脑袋。有时候,我会调皮的问奶奶:“那妈妈呢?是不是懒婆娘?”奶奶会笑得仰起头,而母亲往往在灶边收拾碗筷,也笑着看我,我仰起头,看见奶奶和母亲的目光交集重合,奶奶会低头悄悄的告诉我:“你妈勤着咧,邻居都说咱家的灶烟冒的早!”说罢,仍是笑,母亲笑,我也笑······

  小时候不懂,做腊八粥的材料,每次都是妈妈一个人准备,奶奶怎么不帮她一把?那样妈妈就不用那么早起床了。长大后才知道,我家乡的风俗是媳妇张罗腊八节,一是教育她们学会勤俭持家,二是为了显示婆婆的地位。而新媳妇是必须要过腊八节的,否则会克死婆婆——这只是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从前在杨庄一带,有个很懒的媳妇没过腊八节,第二天她婆婆就被克死了!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媳妇们谁也不会冒这个险,担上懒和不孝的名声!媳妇过腊八节,早上要早起,村里有些闲事的人早上会守着看新媳妇家的灶烟,要是烟冒的早,就被说成是勤劳的;烟冒的晚了,就被冠上“懒婆娘”的帽子,成为人们饭后的笑资。所以村里做饭的媳妇们,腊八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饭,争取一年里被人们称作勤劳的人。当然,今天看来,之所以早起床做饭,原因是粥中东西太杂,要长时间熬,才能出味儿。

  腊八做的粥还有“除旧”的意思。通常意义上的年是从腊月八号开始的。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收拾出来以前的剩余粮食,凑在一起做了粥,以后就开始吃新的粮食了。当然,这饭也要体现出媳妇的巧,粥不能熬少了,因为粥熬少了证明旧的粮食剩余不多,媳妇不会精打细算,被挑事的婆婆撞见,又会是一阵训斥。

  腊八粥的材料,先前流传下来的是八种,以谷物和豆类为主。后来,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又掺入了葡萄干、杏仁、桂圆、核桃仁、枸杞等等,依个人口味而定,有人还加入了南瓜、肉丝、豆沙、山药,甚至在粥里加红糖,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材料也不是单纯的八种,真正成了一种杂粥!

  后来到济南上学,一直没吃上母亲亲手熬的粥,每年腊八这天,报纸上会登出千佛山的寺庙“施粥”,队伍排的很长,市民早早的等候以求得一年的福祉,于是懂得腊八粥的来源不仅和“懒汉和懒婆娘”的故事有关,还和佛教的起源有关。在佛教文化中,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

  除了做腊八粥,在腊月初八这天家乡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每年腊八日吃过午饭,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剥蒜了,一瓣一瓣的放在盆子里,一会儿就是一座用白蒜堆成的小山。有时候我也参与,过会儿闻闻指头,一手的大蒜味儿!同是腊八的节日,很奇怪奶奶也参与了——可能和她爱吃蒜有关!等把蒜都剥完,用水洗净,摊开晾在篮子里,水干了把蒜倒在大坛子里,用醋泡起来,再用塑料纸密封住,放在阴凉的地方就大功告成了。一星期以后就可以吃,这样的蒜,到时候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酸辣可口。

  做腊八蒜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是用紫皮蒜,因为蒜小容易进味儿,并且蒜脆不至于蔫儿了;至于醋,最好用米醋,因为色淡,腌好的蒜翠绿,而用老醋泡过的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剥皮后的蒜用水洗过后必须晾干,带水就容易腐烂不易保存了。把坛子口扎严是为了防止醋蒸发。至于放在阴凉处,似乎没什么讲究,奶奶说是为了防备我这个馋猫的,小时候我会偷偷拆开坛子吃蒜,辣的眼泪直流。

  等腊八蒜腌好了,每顿饭端上饭桌吃上几瓣,作为下饭的引子。当然,最主要的是留着除夕夜吃,吃着饺子就着腊八蒜,酸酸辣辣的,连醋也省了。听妈妈说,民间流传下来,除夕和大年初一,是神仙送财和散福的日子,百姓要用鞭炮欢迎,但是不能动蒜槌捣蒜,否则会把财运都捣没了。所以不能吃捣的蒜,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腊八蒜。

  至于腊八蒜,顾名思义是因为腊月八号这天腌的才得名。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腊月八号这天腌呢?奶奶告诉我,只有这天腌出来的蒜才会晶莹碧绿如翡翠,好看!

  去年暑假去北京,去了几个老字号包子铺,发现他们的特色菜里就有腊八蒜,点了就着吃包子,要么太酸要么有点辣,再也不是记忆里的酸酸甜甜了,却依然是晶莹碧绿如翡翠的颜色,不禁有些好奇。直到翻资料才发现,蒜遇到醋,不论何时都会呈绿色,所以奶奶的话也不完全是对的,但是,遗留下来的风俗,确实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现在,一些旧的习俗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所以,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家们开始重视民俗及其作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中秋节和端午节的重视,人们在渐渐找回记忆里的那一抹温情,而无论何时,我不会忘记腊八节,那段留在心灵深处的温情回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闫娜]那些关于年的记忆
下一条: ·[肖旻]我愿年年春到户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