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闫娜]那些关于年的记忆
  作者:闫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2 | 点击数:7020
 

·“马鸣湖杯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大学组一等奖·

 

  年味是美食的气息、热火朝天的氛围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烟花炮竹的味道。

  过年放烟花是新年的的快乐时光。在我们的小城镇,矿里每年的大型放烟花活动似乎可以称为传统了,那么多的烟花轻而易举的照亮了半边天,笼罩在烟灰和光亮中的人们纷纷仰头眯眼,贪婪的将这些燃烧的美丽揽在眼底。昙花一现,因为无限的生机在一瞬绽放也在一瞬陨灭,所以愈发显得辉煌美丽。我最喜欢那个如金色水晶帘子一般喷洒的烟花,横在广场上,瀑布般神采飞扬的燃烧,那一瞬,头脑是一片空白,整个世界只有那片金灿。还有一种烟花,能放出许多的小降落伞,红色的斗篷下的光亮在夜幕下那般炫目,点燃了人群中孩子的疯狂,他们追赶着在风中摇摆而下的降落伞,直到抓在手里兴高采烈的蹦跳。年幼时,这一刻我都要经受一遍内心的折磨与挣扎:很想随着风去追降落伞,无奈妈妈就是不肯放手,无奈我们只好在原地着急、跺脚。在很久以后,我忽然想起了看过的《追风筝的人》,他们,是追降落伞的孩子……

  我一直觉得,没有了烟花的节日是残缺的没有温度的节日。烟花,在天空的瞬间辉煌不仅仅点亮了一片天,更点亮了人心中那份火热的激情,看着烟花,即使远在异地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小城镇,在那里,是没有禁放烟花的条例的,而在大城市,从安全角度考虑,禁放烟花是很必要的,但毫无疑问,从传统和情感角度考虑,这样的措施让节日失去了一部分灵魂。

  在离我家200米左右的一间路旁小房子里,曾经住着一位老奶奶,在比路面低半米的狭小的木门下面便是她安静而简单的屋子,门旁有一棵粗壮的杨树,夏天,老奶奶常常坐在门前和其他人闲聊看过往行人。除夕夜晚十二点他们家总会准时放烟花,和矿里在广场上放的一样,只是没有那里多罢了,光明的烟花下,那棵大杨树显得越发的寂寞。那时候,懒的去广场我们总会在家门口看老奶奶家放烟花,烟花是她的儿子拿来的,儿子很有能力也很孝顺。妈妈说,都是老奶奶积的德,要不儿子能那么出息?有多长时间没看到她们家放烟花了呢?不记得了,老奶奶走了,然后小木门布满尘土,一把同样饱经风霜的锁头陪着它度过没有老奶奶陪伴的岁月。那些烟花真的消失了,沉在记忆中,连同那位和蔼的老奶奶。

  童年的我们为放烟花爆竹而几近疯狂。天天跟在弟弟后面乱跑,把滑炮丢进水桶里、插在雪堆上、盖在盖子下、甩到大街上、扔进冰窟里……极尽淘气包之所能,为此曾炸掉了一个塑料桶、两瓶礼品酒……有时用手拿着穿天猴点燃,由于抓的太紧没有飞出去而在手上爆炸,着实吓了一大跳。年的氛围有不少是靠这些孩子制造的,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因为过分淘气和好奇而惹祸,有个男孩子把爆竹扔进了私家车里,结果导致车子严重损伤,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知道了。因为放爆竹而出现的受伤事件是数不清的,但大家仍然热衷于此,直到现在我们这拨成年的孩子退隐了,那些紧随前辈脚步的后辈仍不在少数,总是看到孩子们把零用钱换成爆竹,然后在热闹的响声和漂亮的光亮中又跳又笑,温暖了整个冬天。

  小时候去看放花,回来时常常脸颊冻得通红,甚至出现了肿的现象,摸起来有个突兀的棱角,很是触目惊心!烟花很漂亮,在迷蒙的烟灰中看到了瞬间的美丽,那时我们是兴奋的,但烟花呢?凄美的陨灭!

  除夕之夜,我和妈妈又去广场看放烟花了,已经好久没有和妈妈一起看花了,偎依在鼻子冻得通红的妈妈的身边,有一种安稳的幸福感,天气很冷,有时不自觉的浑身颤抖,这时,妈妈总是能感受到我哪怕是轻微的颤动。但她一问我是不是冷了,我总是马上能克制住冷战,然后很坦然的告诉她,我不冷,妈妈笑:“我一问你冷不,你就不抖了。过后还抖。”烟花恣意的绽放在头顶的天空,那一刻,深深的刻画在记忆中,永恒!

  爸爸呢,在家看鬼片——《鬼来电》,是用电话预告死亡的故事。爸爸正聚精会神的看时,突然听到了电影以外的电话振动的声音,持续了两三声后消失,来源是床铺中,把爸爸吓了一大跳,他同我们说的时候脸上还是有些惊魂未定的神色,随后我从床铺中翻到了手机,上面是三条祝福短信,只可怜这些短信却成了吓人的短信了。也好,省得爸爸总是说这些鬼片不吓人。不吓人?把我吓哭了他还笑!着实可恨得很呢!

  除夕的诱惑少不了丰盛的晚餐,每到这时候,爸爸总会大显身手,厨房成了禁地,只有经过同意的“助手”才能进入。喜欢弥漫满屋的潮湿温热的乳白色哈气,喜欢那种忙忙碌碌的充实感。但也不是没有过烦恼,因为家里是开杂货店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做饭的时候打发人下来买东西,如此一来,我们家就没有时间做饭了,以至于我们很多年都没有过上妈妈口中的“消停年”,直到现在也是这样,至始至终,过上一个安稳的没有人打扰的“消停年”是我的愿望,不知道何时能实现的愿望。还好没几年爸爸就已经可以独自支配厨房的一切了。爸爸不是厨师,但在我们一家人眼里他是大厨的才,只可惜没有培养过,很喜欢吃他做的糖醋排骨、小鸡炖蘑菇粉条……哎,现在想想那个馋啊!

  在饺子里包硬币是年年都会有的,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我没有吃到过一个包着硬币的饺子,甚至是爸妈和弟弟帮助我翻找我也没有如愿以偿过,哎,怎么说呢?只能怪自己点不够高了。

  “年年有余”,也许是托了这个词的福,每年春节都是鱼们最为繁忙的日子,当然也是它们最为悲惨的日子。喜庆的春联和年画上有它们的身姿,丰盛的饭桌上也有它们的兄弟。当然,与它们有同样凄惨命运的还有鸡和猪,年饭必不可少的菜肴。之所以在意这些,是因为看见过爸爸杀猪的情形,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却记忆犹新,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从不敢一个人过走廊,因为在走廊旁边的屋子里曾放了一盆猪血,每到那里,似乎都能听到猪凄厉的惨叫,那之后,我们家再没杀过猪了。曾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在美国感恩节来临之前,火车站出现大批的火鸡,成群结队的火鸡探头探脑的望向火车来的方向,显得万分焦急,显然,这些是打算出逃的火鸡,在生与死之间,它们有自己的选择,人类的传统让它们面临太多的危机。说是这样说,但我不得不惭愧的承认,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是素食主义者,为此真的很佩服那些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啊!

  小的时候在餐桌上喝点葡萄酒也是一件很值得纪念的事情,虽说那时候觉得很难喝,但喝完后满脸红而发烫的感觉是很有趣的。现在呢,那种新奇感反而随着酒消失了呢,换来的是品葡萄酒的乐趣,虽然不懂得如何品酒,但内心渗透了点点的快乐。

  因为家里没有电视,所以春晚很少能看全,从前都是去旁边大姨家去看的,有时我和弟弟会在电视前完成守夜的大任。当然,沉浸在影视世界的中途免不了被父母叫回去吃饺子,这时候往往是一家人的心理就分为两派:我和弟弟想快点吃完好赶快去看春晚,而父母则希望我们能多吃一些,不时的用我们还没有吃到包钱的饺子为借口不让我们离开饭桌,不仅如此,还逼着我们吃葱(聪明)、生菜(生财)……虽然从未得逞过,但仍孜孜不倦的诱导!

  压岁钱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但我对这个传统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因为每年的压岁钱都会在过完年后交给父母,一方面是父母怕乱花或是丢了,而另一方面是自己对攒压岁钱毫无兴趣。今年第一次把压岁钱留在手里,反而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生怕弄丢了。记得小时候很兴奋的和弟弟拿着压岁钱上街买碗,这是我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当然要好好把握。结果正打算付钱时突然发现钱丢了,当时冷汗都吓出来了,短短的一条街让我和弟弟跑了五六遍,最后还是在棉裤里找到的,原来自己没有揣进兜里,而是揣在了棉裤里……虚惊一场啊!

  每年的正月十五记忆最深的不是猜灯谜,毕竟在我们那个小地方,灯并不多,灯谜自然不多了。相比较下,我最喜欢点蜡烛了。喜欢烛光,形状姣好的火焰摇曳着燃烧着,有浪漫的气息,融化的蜡油那温热柔软的触感让我感动,手指迅速穿过火焰,温暖弥漫。每次点蜡烛都要费一番心思,一来要尽量防止被风吹灭,于是乎,一排排的“篱笆”应运而生,甚至是罩上了玻璃瓶,无奈氧气不足而导致火焰夭折了;二来是要防止蜡烛被顽皮的孩子拿走了。常常在我出去关心一下蜡烛时会看到原本属于蜡烛的地方空空如也,叹口气再点燃一根,那些拿走蜡烛的孩子应该也是喜欢烛光吧?

  最近几年的春联都是爸爸上街买的,自己已经没有了写春联的兴趣了。大概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只有大门的春联上街买,其余的都是我写的。那时候的自己还很无知,因为无知所以自大,写个春联赶上进京赶考了,全家出动,裁纸、倒墨……现在想想还真是兴师动众啊!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妈妈却出乎意料的喜欢,自己女儿写的,比她自己写都要高兴呢!

  很多朋友也说,感觉越长大了过年越没意思了。现在过年更多的是对往年那些记忆的重温,人总是有这种缺点,对已经逝去的东西进行无限制的美化,然后无视现在的日子沉浸在往昔的记忆里,眼光看到的总是过去。其实,毫无疑问,原来的除夕远没有现在这样轻松自得,虽然现在更多的时候感到的是无聊和空虚,似乎是因为年幼很容易满足吧。我们家是很少过节的,而我对过节也是既爱又恨,恨在此之前的忙碌爱节日期间的温情。对我来说,传统什么的并不是让我记忆深刻的关键,是亲人为我撑起的关于节日的温暖让我痴迷。就像端午节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一样,没有厌倦的一刻!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马鸣湖杯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获奖名单公告
下一条: ·[邱家慧]腊八节,心里的一抹温情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