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新中国法定假日浸染着民俗文化斑斓
  作者:李郁 编辑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25 | 点击数:10514
 

  四大原则指导调整方案

  草案发布后,国务院发改委负责人对调整节假日的思路进行了说明。这位负责人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最早是由1949年政务院制定的,1999年国务院进行了修订,将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共10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定节假日的安排显现出了一定的不足,传统文化特色缺乏,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存在以法定节假日代替个人假期的倾向。

  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主要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安排的。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这样必然导致交通拥挤、食宿紧张、景区人满为患等现象的发生,群众的利益和出行质量受到影响。

  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调整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此次节假日调整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经达到115.3天;第二,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第三,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分布上要相对分散;第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要与完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相结合。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后,选择将这几个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将除夕列为法定节假日,其主要理由是,除夕是广大民众特别看重的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同时还有贴福字、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守岁祈福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同时也考虑到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的限制,在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将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

  发改委还强调,调整之后,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职工个人带薪休假并存,各地、各部门都应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针对人们出行的新变化,尽早开展相关预案的研究准备工作,确保节假日安全和谐的氛围。

  许多人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

  新的方案虽然获得大部分人的诉求,但也存在着反对的声音。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王衍用教授就是反对派的代表,他在接受中国网的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黄金周假期只能增加不能取消。

  王衍用说,黄金周不是旅游黄金周,而是休假黄金周。黄金周应该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一部分人从技术层面,盯上了黄金周在旅游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从战略和宏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王衍用认为,3个黄金周,除了春节特殊一点之外,其他两个7天可以说是为中国人成功地推行了休假制度,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次改革中把一些民俗的节日加进去,但是把黄金周的时间改掉,尤其是把“五一”黄金周取消,是一个“极端不人性”的作法,因为春天正好是人们出游的季节,“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春游和踏青,集中放假保障了老百姓休假的权益”。

  王衍用还预言,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对春节、“十一”两个长假的旅游造成涨价压力,价格上涨至少20%。

  节假日调整,除了在侧重人们的休息权和传统文化外,带薪休假也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调整现行的休假制度能够更好地均衡旅游资源,对旅行社和客人来说都有好处。如果真能实现带薪休假,就可有效缓解黄金周造成的出游压力,错开供需矛盾高峰,但很多人都表示担心,带薪休假会成为一纸空文。

  广东国旅董事、总经理谷训才认为,“五一”长假是不少“驴友”的旅游假期,今后取消了,带薪休假虽可成为个人“灵活的黄金周”,但如果有些单位不实施或变相取消带薪休假,势必会有部分人的旅游计划受到影响。

  “各界专家对现行休假制度的探讨中,都没有关注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休假少受益者。”谷训才说,“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不能成为纸上权利,当现实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族群能享受到完整的带薪休息权时,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未受益者。”

  新的假期调整过程,大大增强了方案民意调查的透明度,已然带动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反映出人们的权利诉求渠道大大增加。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政治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是政治民主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2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海鸥]《月令》的生态保护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法律
下一条: ·[邵培仁 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