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嘉木扬·凯朝]蒙藏佛教关系研究
  作者:嘉木扬·凯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10 | 点击数:15698
 
 
五、明清时期蒙藏佛教关系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定都,正式建立了明朝,为明太祖。元朝最后的皇帝,元/烦帝妥惧帖睦尔(ThgonthemUrl333年-1368年在位淤大都北京出走,返回了蒙古草原(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进入了史称的北元时期。
随着元朝的终结,在蒙古地区盛兴弘传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实力也随之渐渐衰退。萨迦派约在蒙古族地区传播佛教文化约二百多年,为促进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蒙古地区佛教文化进入明朝以后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蒙古人主要是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他们之间的开拓者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AhanKhan 1507—1582),格鲁派方面是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bSod nams rgya mthso 1543—1588,福德海,以下略称三世达赖喇嘛)。阿勒坦汗与三世达赖喇嘛最初是1578年在青海湖会晤的,后来阿勒坦汗邀请三世达赖喇嘛到现在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kukekota,汉译为青城之意),给蒙古佛教信众讲经说法,故称呼和浩特市为“归化城”,意为归依佛教的城市。又在呼和浩特市特为三世达赖喇嘛建造了弥勒寺(汉名“灵觉寺”,蒙古名“美代召”)”,美岱召是由城墙和寺院建筑群组成的塞北蒙古高原堪称一绝的“城寺”。三世达赖喇嘛在此弘扬佛法,讲述经论,为佛教文化在蒙古地区的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阿勒坦汗和三世达赖喇嘛二人互赠了尊号。阿勒坦汗封给三世达赖喇嘛的尊号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以表示对其尊敬。“圣”是梵语的意译,“Ariya'’在佛教裹表示超出世间的高贵人物;“识一切(bukun—iailadugci蒙古语)是蒙藏佛教对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人的称号”;“瓦齐尔达喇”(vajra-dhara)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执金刚”,是指蒙藏佛教对密宗方面修行取得最高成就人的称号;“达赖(dalai)”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则是藏语“上师”之意。这样,整个尊号合起来意为,在显密两方面皆有成就、超凡人圣、学修知识渊博如大海一样的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名号的由来。三世达赖喇嘛赠给阿勒坦汗的尊号是,“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咱克喇瓦尔第(cakravarti)'’是梵语,转轮王之意,“彻辰汗(secenhan)”是蒙古语,聪明睿智之王的意思,这就是说,阿勒坦汗是像印度著名的转轮圣王一样的伟大的聪明睿智之圣王。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Yondanrgya mtsho 1589—1616,功德海)出生于蒙古族家庭。随之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在蒙古地区迅速传播。阿勒坦汗接受格鲁派教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三世达赖喇嘛的尽心尽力。而且当时蒙古人所追求的宗教意识也接近格鲁派教法的内容,这一教法逐渐替代了蒙古地区原有的博克教(Bogeyin sasin即萨满教的一种)信仰。
阿勒坦汗携三娘子于万历六年(1578)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于青海湖的察布恰勒庙(仰华寺)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阿勒坦汗在仰华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赐予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的称号,正式迎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到蒙古地区弘扬佛法。三世达赖喇嘛到达蒙古时,阿勒坦汗已圆寂。据《蒙古源流》所载三世达赖喇嘛的行经路线分析,传说中的三世达赖喇嘛曾在灵觉寺坐床还是可信的。万历十六年(1586),三世达赖喇嘛在内蒙古圆寂,其转世灵童呼毕勒罕,即四世达赖喇嘛是阿勒坦汗的孙子苏木尔岱青之子,名云丹嘉措(Yon dan rgya mtsho l589—1616,功德海)。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长大后,被送回西藏坐床,于是西藏僧界即派迈都哩雅·呼图克图来内蒙古掌教弘扬佛法。这次迎请迈都哩雅·呼图克图(Gutugtu)来灵觉寺主持弥勒佛的开光典礼仪式是由阿勒坦汗的孙媳五兰妣吉主持的,此史实在《蒙古源流》中记载颇详。美岱召即“灵觉寺”的城门石匾上也记下了五兰妣吉修建泰和门的经过,时间均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可知史籍不误。由于迈都哩雅·呼图克图长期在灵觉寺掌教弘扬佛法,人们便称之为“迈都哩雅召”,以后又俗称其为“美岱召”。
据《元史》1291年的记录,在蒙古民族执政的元朝时代,全国约有佛教寺院4万座,僧侣约20万人,即包括汉传佛教和蒙藏佛教寺院。蒙古地区佛教到了清朝,可以称之为黄金时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1662—1820),蒙古地区的佛教寺院和僧侣人数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
蒙古地区的佛教寺院既是僧众的修行道场,又是道德教化、慈善事业、民族文化的中心,还是广大人民大众求医的医疗场所。在过去的岁月裹蒙古地区多数人家的男孩中半数以上均出家为僧,由于蒙古人笃信佛教,因而送到佛教寺院为僧的大多是家裹最聪明的孩子。蒙古人认为,送子为僧,全家有相当于塑造了一座金塔(Almnsuburga)一样的福报。佛教寺院中的医药僧院,即是培养医药学人才的场所,又是疗病的场所。医学高僧深得广大农牧民的爱戴和崇敬。
蒙古族地区的佛教寺院又是该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过去,蒙古族地区佛教寺院的形式乃相当于草原的城镇,每年、每月、每个季度几乎都举行盛大的“庙会”,在“庙会”上,蒙古牧民用他们的牛、马、羊及皮毛和肉类等畜产品,交换中原各族商人带来的布匹、茶叶、食盐等物品,这种友好的经济贸易活动,为促进蒙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僧侣参与丧事。有关办死者的丧事,因地区和民族的习俗而不同,以此而论蒙古地区的丧葬习俗(蒙古称:Geg u r orosigulga yin yoson),有自然葬、火葬、土葬、水葬、风葬。一般在大乘佛教徒的宗教意识中,称死亡为往生或成佛,都要延请喇嘛主持超度。这些情况在《蒙古风俗》和《蒙古贞风俗》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摘自《宗风》乙丑·春之卷)
(原文刊于2009年06月08日《宗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蒙古学信息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下一条: ·[邓琪瑛]三仙女神话中所呈现的功能意义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彭相炫]从“制造非遗”到“非遗制造”:大方漆器的社会交往关系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董秀团]白族大本曲中的反常规女性形象·[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修斌 崔金铭]琉球首里城龙柱朝向问题述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